摘要: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两赋”即《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皆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由七张白麻纸拼接组成,纸质精美,墨迹颇佳,保存了九百余年,光洁如新,看上去仿佛苏大学士刚刚挥笔写就。

“苏轼两赋”共有六百八十四字,其中《洞庭春色赋》为二百八十七字;

《中山松醪赋》三百十二字;

自题有八十五字,此作品被称为字数最多的名家墨迹。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洞庭春色赋》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冬天,《中山松醪赋》创作于元佑八年(1093年)。

绍圣元年(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轼被贬到岭南惠州(今属广东惠阳),任远宁军节度副使,途经襄邑(河南睢县)遭遇大雨,有感而发,挥笔写就了此绝世之作。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两赋”为行书,布局严谨,用笔疾徐有度,体现了苏氏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代收藏家张孝思评论此作品:“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乾隆皇帝评价说:“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gòu遇见] 。”

根据一些题跋、诗作,可看出,此作品先后为元代书画家张孔孙、明代学者、鉴赏家、收藏家、书法家——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等人收藏。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清朝初年,“苏轼两赋”被收入皇宫,乾隆帝曾将其刻录在《三希堂帖》。

清朝末年,溥仪将其带出皇宫,后辗转至吉林长春,期间出现损毁的痕迹,1945年,“苏轼两赋”下落不明。

被撕残的苏东坡传世墨迹,历经千年光洁如新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局部

文物专家苦寻了三十多年,直至1982年年底,终于在一位中学教师家中发现了流失的国宝,后收于吉林省博物馆珍藏至今,视为十大镇馆之宝其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