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均对黄芪形态有较为详细记录,明代《救荒本草》载“黄耆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黄芪产地不稳定,综上黄芪产地、原植物、《植物名实图考》、《图经本草》、《本草纲目》附图等记录分析,认为古代黄芪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属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

黄芪本草考证(一)——黄芪品名及品种考证

原创: bookclub 种药吧

品名考证

黄芪原名黄耆,始见于《五十二病方》[1],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黄芪主治的典籍;《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2],李时珍[3]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耆”者,非也。王孙者,贵族也,黄耆位尊,故以得名。”

《神农本草经》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间,历代本草均记载“黄耆”为药材正名[4];

清杨时泰[5]《本草述钩元》(公元1833年)记载“黄耆一作芪,八月采根”,自此“黄耆”与“黄芪”互用[6],

1963版《中国药典》[7]首次收载用“黄芪”为正名,此后历版药典均采用“黄芪”。

品种考证

黄芪本草考证(一)——黄芪品名及品种考证 原创:bookc

图1 《图经本草》[8]中黄芪原植物

黄芪本草考证(一)——黄芪品名及品种考证 原创:bookc

图2 《植物名实图考》[9]中黄芪原植物

古代黄芪入药品种各异

唐代

《新修本草》记载“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

宋代

《图经本草》云“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个,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采根用。”并附“宪州黄耆”图。

明代

《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均对黄芪形态有较为详细记录,明代《救荒本草》载“黄耆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由此可见,古代各家对黄芪植物形态描述特点:茎直立,单一或数枝丛生,叶似羊齿较槐叶小,但比蒺藜叶微阔大,花如槐花,黄色或黄紫色,荚果寸许,根长二三尺。

《植物名实图考》云“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为佳。”黄芪产地不稳定,综上黄芪产地、原植物、《植物名实图考》、《图经本草》、《本草纲目》附图等记录分析,认为古代黄芪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属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历代本草中提到的“赤色者”、“赤水耆”为西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的“红芪”,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应区别应用。1977版《中国药典》一部目录收载黄芪,但内容方面,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种类来源之一。1985-2015版药典一部将红芪从黄芪项下分离出来。

[1] 严健民. 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139-141.

[2] 佚名. 神农本草经[M]. 尚志钧,校注.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11.

[3]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0-562.

[4] 秦雪梅, 何盼, 李震宇, 等. 黄芪的名称考证[J]. 中药材,2014, 37(6):1077-1080.

[5] 清▪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4.

[6] 王文荣, 朱平. 黄芪的本草学研究[A]. 全国黄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太原:中国药学会陕西省药学会, 199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69.

[8] 宋▪苏颂著. 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3.

[9] 清▪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M].卷七. 上海:中华书局,1963:151.

[10] 国家中药学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四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1.

黄芪本草考证(一)——黄芪品名及品种考证 原创:bookc

本文作者

Bookclub

中医药爱好者,热爱科普写作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希望通过实践为中医药传承贡献一点力量。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体味人生。

本文作者:Bookclub | 图文排版:倩雯 | 图片来源:Bookclub

声明

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均已获得相关作者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该文章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转载本微信文章请注明出处!我们保

本文转自:种药吧,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