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追求速度与激情的生意哲学

拉里·埃里森出生于1944年,在芝加哥长大。他是个资质平平的学生,不喜欢正式的学校教育,两次从大学退学。拉里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性格,很早就显现出来了,他给自己买了一辆蓝色的“雷鸟”牌汽车,开着那辆车去了加利福尼亚,在加利福尼亚的经历对他的未来至关重要。在离开了第二家公司安派克斯后,拉里和朋友以及编程天才鲍勃·麦纳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SDL。拉里的新公司需要一个产品,在读了一篇晦涩难懂的IBM研究论文后,拉里看到了IBM没有看到的市场空白。没人比拉里更擅长让客户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产品改变生活。1982年,埃里森把公司名字改成了“甲骨文”,他把目标锁定在政府机构和大公司。70年代早期,埃里森去了一趟日本,他激进的生意哲学也植根于这趟旅行中。他这种激进的方法,后来被称为“甲骨文模式”。 “甲骨文模式”就是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1986年,“甲骨文”上市了,拉里在公司握有的39%的股权,价值惊人,9300万美元,首次公开募股取得了巨大成功。

“甲骨文”的死而复生

拉里追求“第一”的执着,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些激进的商业行动开始造成很大的麻烦,甲骨文开始走下坡路。80年代甲骨文激进的商业行为让公司遭遇了财政上的噩梦。销售行为太过激进,太想赶快谈成,导致中后期的项目跟进上缺乏管控。而最新问世的产品遭遇惨败,这更是给公司雪上加霜。“甲骨文6”全是漏洞,户非常失望,销售业绩一路下滑。 “甲骨文”在90年代初遭遇 “濒死体验”。“甲骨文”的股价呈自由落体趋势下跌,拉里个人的财富也急剧缩水,到1990年11月1日,他已经损失了7900万美元。这时他说服著名的管理人才,销售顾问雷蒙德·雷恩加入公司,但公司真正的拯救者是一款新产品——“甲骨文7”。新产品的问世使拉里的公司熬过了这次“濒死体验”。1994年,“甲骨文”的收入超过了20亿美元,而股票则价值将近30亿美元。对于埃里森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为了能在软件市场称王称霸,埃里森知道他需要和目前的冠军比尔·盖茨决一雌雄。

无人可以摧毁的胜利决心

打垮微软的方式是必须制造一个比微软更好的产品去卖。拉里向电脑设备产品进军,他大张旗鼓地宣布网络计算机的开发。2000年,拉里的“甲骨文”公司已经跻身世界精英科技公司的行列。“甲骨文”在飞速发展,但在企业资源管理上却排在SAP后面。为了成为第一,拉里开始了他的收购新技术计划。2003年,他瞄准了“仁科”公司(Peoplesoft),开始一场不怀好意的接管行动,但却被司法部司以反垄断法起诉。经过一年半的斗争之后,拉里终于用103亿美元收购了仁科。2009年,埃里森对并购的胃口越来越大,他花了74亿美元天价,买下了升阳微电子(Sun Micro)系统。在同一年的情人节中,埃里森为美国捧回了阔别十五年的“美洲杯”。接着,拉里出于他的“武士精神”雇佣了被惠普辞退的CEO马克·赫德。在震惊商界的SAP和“甲骨文”的三年的侵权恶战中,SAP被判赔付“甲骨文”13亿美元。这个赔付款项创造了软件类案件的记录。拉里·埃里森为信息技术这个战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