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坑一:

客户问外包公司你们有哪一些的知名案例吗? 外包公司说有啊,美团,大众点评,携程,一号店(随便说出一个一二线,或许是三线有一定的知名度app的例子)是我们做的/是我们的案例。

通常这种情况下90%是偷换概念或是纯骗。无论你找的这公司是真的有几百人的大公司还是只要几个人的小公司。

实际状况是,你但凡听说过小有名气的App,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公司自己招人做的不太可能是找外包公司。你能够在百度搜索任何一家你听说过的app姓名或互联网公司姓名+招聘2个字,都能看到他们长时间在招聘许多的程序员工程师,而且公司长时间备有几十到几百,乃至上千人的技术团队。

即便真的找了外包,可能是最早创业初期的第一期找的外包,可他们后来出名的那个系统跟最初找外包做的,已经彻底不是同一回事了,业务代码都完全不一样。

外包公司做的就是前期低成本的一个东西,很可能一次都没使用过就直接作废。滴滴打车最早时期就是找的外包开发的,可基本没正式用过就直接作废了,而自己招人重新做。可是这家外包公司可能许多年后在滴滴打车出名了后会跳出来跟客户说:滴滴打车是我们客户案例,而且是我们做的。可利用的就是偷换概念和客户不懂不会较真。滴滴打车当前找他们做并不是由于他们厉害,而是滴滴打车可能也被他们坑了。

还有的是,有些外包公司在这很出名的App公司团队刚创立的时候,跟这个团队的创始人吹过牛,也仅仅吹过一点牛逼罢了,有可能并没有实际的合作项目。然后这个外包公司多年后发现当年一同吹过牛的那个小伙子做成功了,就这时候他跳出来·说 XX是我客户,XXApp是我们客户事例…

还有一种状况就是, 比方说规模很大的互联网公司,譬如携程或是大众点评之类,他们平常开发的过程也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偶然会找些外包公司一部分的人员外包,需要几个技术员过来帮忙干几个月临时的杂活。一般打杂都是接触点边缘化的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基本接触不到核心部分业务代码。可这时外包公司又要扯,大众点评是我们做的。都是偷换概念,显得自己牛逼。

有些夸张就是一点关系也扯不上,非要强行欺骗来增强客户信赖。揭穿了那就算了。

其实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你在百度或其他平台公司找app外包开发公司的时候,会遇到多家的官网上有大众点评,或者携程,美团之类的app是他的客户案例的,或许是他们的业务人员亲口跟你吹这样的牛。

其实这些被合作的互联网公司并不知道自己被合作了,曾经有个梗是说吃了一次肯德基就是肯德基的战略合作伙伴了,加了一次油就是中石化的战略合作伙伴了。这不是在搞笑吗?而在app外包范畴里真的这么干的公司十分多,不说小的,也许许多现已上市的外包公司也吹这样的牛逼。偷换概念似乎都乐此不疲。

常见坑二:

外包公司给你的合同必须要仔细看,很多时候被上圈套的客户自己的公司是有法务的,可还是照样被骗。因为你的法务和律师底子看不懂那些看似专业的技术词语。所以并不知道他是在扯淡还是合理的。而且在验收标准和开发要求等这几大方面上。若甲方公司基本没有懂技术的,哪怕有专业的法务也太容易被上圈套。

一般体现在合同里对需求描述的不具体或许压根合同里就没有提到需求,只是说要做个某某app,多少钱什么时间交付。这样的合同根本压根一点用也没有,你们之间商议的做个某某app只有你们自己口头讨论的需求,可是如果没十分详细的落实在合同里,最终外包公司随便给你个东西也能傻傻地交付。根本就不是最早你们商议的,而且合同里并没有依据能证明你们要做的究竟是什么。

相同的还有开发方式(原生还是混编,H5还是加壳),验收标准是怎样,如果不提这样细节,每一次都是提早被埋下的炸弹,遇到骗子你去法院都白瞎。根本就告不倒人家,别人就是合法的骗你。

一般负责任的公司都会在合同里十分详细的给一份很长的需求文档,依据项目的大小分类起码都有几十页,里边有各自原型图和需求说明。用到的技术,项目架构,开发方式等等都讲的十分清晰。

这份文档是合同中十分重要的附件,里边具体的描述了你们这次项目详细是要做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这文档,其实两边签完合同的时候其实都一头雾水的。要做什么完全没个界定,到时胡乱拿个东西交差也是不算违背合同的。

这个看似常识的东西说实话其实大部分外行都不知道,我每年都至少见到几十单在外包开发上圈套是被坑在这个地方的。

甲方如果不再注重这个,哪怕被人骗了告到哪去都没用。 毕竟在法律上别人没违背合同啊。你们的合同根本就是一张废纸。

app外包的坑十分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甲方自己公司有个懂技术的能参加进来选择开发商和逐步交接,以上总结希望能帮到真正想创业的人。

本文由卡密网络整理发布,原文来自:http://www.kami888.com/hangyexinwen/4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