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一些网文,视频和图片上经常看到一些网友回到农村老家后,看到农村的老家败落了,农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甚至连孩子也少了,农村的地荒芜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看到了农村在凋落。我不知道这些网友真正的心意,但从他们这感慨来看,那大意好像是农村的年轻人不应外出,农村不应凋落。看到这一点我真有些想笑,这是不是太自私了:你不愿其他人外出,那你为什么出去了?总不能让大家都留下,保持着农村不凋落,回来让你看着好看吧?其实即使大家都留下不外出,农村就不凋落了么?那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凋落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觉得应该庆贺

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历史上为什么会有王朝周期律?原因就是经过一场大乱之后,人口大为减少,于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大为缓解,人口少了,平均所分得的土地就多了,吃饭也就不成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口开始大量繁衍,而土地并不加多,于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人口又开始锐减,于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的老祖宗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平原上的土地不够种了,就打高山的主意,开垦梯田; 陆地不够用了,就打水的主意,开了湖田、江田。不但有实践,还有众多的理论,什么《齐民要术》,什么《氾胜之农书》。所以可民毫不夸口地说,中国古代的农业绝对是世界第一。但是仍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始终没能打破王朝周期律。

但进入现代后,由于应用了新技术如科学种田,加上农药、化肥、种子的应用,加上社会的发展,才算是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律。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又极大地加剧了:因为现在人口可比古代多多了,应该是十倍几十倍地增长,而土地呢,由于建筑用地和商业用地,可是一年年地减少了。加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的日益加强,一个人能耕种土地的能力早就不是几亩地了,而是百亩千亩了。多种因素综合地一起,农村的劳动力早就严重过剩了。

可能在西部北部一些比较地广人稀的省份,人均耕地可能还在十亩以上,而在东部一些地少人稠的省份,人均耕地可能连一亩都够呛。如果是放在古代,早就出现人吃人狗吃狗的惨烈境况了,而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不但没出现那种惨状,而且还把温饱问题都给解决了。但也仅止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已,而要要进一步的要求,显然是万万不可能了,因为以目前的科技,土地的承载能力基本上已达到极限。所以这时,即使大家都留在农村,众多的青壮年都留在农村也是于事无补,不会有什么作为。

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凋落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觉得应该庆贺

这接下来怎么办呢?幸亏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大规模地工业化的转变,厂子一年比一年多,至今天已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这就为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无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是打工,并且在农民们的劳动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农民都不再以种地为生了,种地反而成了副业,有的干脆连地都不种了;又由于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提高,又有很多人去经商,求学再就业,如此一来,农村里除了老人孩子之外,能出去的人是都出去了。为了生活的方便,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这些人就会在城市里买房定居,就落到了城里,更有甚者,有的还把老人给接了过去。如此一来,则此多彼少,此厚彼薄,很多的人进了城,留在农村里的人自然就少了,农村的凋落也就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了,本就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了。显然,这是常态,而非非常态,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所以不但用不着感伤,而且还应该庆贺才对。

至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有荒芜的现象,也不必过分担忧,因为这应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的形式下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土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归个人使用,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大机械化操作。对农民来说,种吧,自己所能使用的土地太少,又很分散,没法全盘机械化,造成种地成本太高,从而导致收益不高,还不如去打个小工,做个小生意划算,所以土地就被撂荒了。这看似是农民们对种地积极性不高和对种地的嫌弃,实际上是已经过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大机械化格格不入的反映。这种局面只要国家能适时地改变政策,比如让土地流转承包,实行国外的农场制就可扭转。

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凋落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觉得应该庆贺

所以,目前中国农村的凋落也只是传统农村(或者说是小农农村,只以小规模的种地为职能)的凋落,这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历程,正常的现象,因为它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正如走得慢的人和走不动的人被落下来的道理是一样的,是不可逆转的。接下来应时而生的应该是新的农村了,那应该是是数量上比现在的农村少得多的且功能更多的小城镇了,估计这一天会在不久的将来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