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株洲老街是指老解放街,原叫株洲街、中正街,是株洲镇最早的老街。而被称为株洲新街的则是建宁街。好几位南下干部都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当时的株洲镇很小,就只有两条小街,指的就是解放街和建宁街。所以说,建宁街是株洲第二街。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过长沙桥(徐家桥)后是乡下小路。图中小路就是后来的建宁街

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株洲镇地图为渌口杨先生保存的《杨氏族谱》所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株洲街地图,图上可见株洲街过长沙桥(徐家桥)后,全是一片田土。因此说,株洲老街及周边几条小巷为城里,为“街上”,过了长沙桥(徐家桥)即为乡下。

《长沙县志》记载,株洲建宁港以北这一片地区以前叫长庚境。“长庚”为金星别称,“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境”就是的乡境,如河西的西塘境、高塘境等。建宁街的雏型是一条田间小路。小路的东边是低洼地,最早的建宁港在这里拐了一个湾,是后来改直的。这里常被水淹,种不了稻谷,主要是种席草。小路的西侧主要为田土,有一个大塘,名栗基塘,这一片属晏云凤公的田产。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建宁港原貌(陈瑛/摄)

清光绪30年(1904),株萍铁路通车,在今建设南路与星通路交汇处建株洲火车站(后称南站),推动了这一带片的经济发展,这片被称为乡下的地方开始热闹起来。株冶萍转运局码头的搬运工最多时达到2000多人。他们要住宿,要吃饭,要其它消费。于是,这原本就是乡间小道的两旁,盖起了木板房,开起了店铺,并逐渐发展成街市。客栈、饭铺、油盐店、百货店、肉店、菜店、茶馆,还有烟馆和妓院,建宁街就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

完整的建宁街,南起徐家桥头,北至株萍铁路(铁路拆除后改作星通路),长近300米,全部用花岗岩麻石铺成。1933年,徐家桥加高重建后,更名建宁桥,紧邻桥北头的新街也取名建宁街。此时国军驻株部队一蒋姓营长,向众木材商摊派了一些木材,在建宁街南头的港边修建了一座菜市场,附近菜农挑菜上街,统一进菜市场出售,营长负责收取“管理费”。

建宁街的东侧原先种席草的低洼地,办起了马会和驴会,逐渐盖起来不少木板房,后来这里叫李家坪。建宁街的西边除了被几家木材商占据,也先后盖了不少住房,与建宁街平行又形成一条小街,叫稀宁街(后叫建宁巷)。再后来,稀宁街北端建起了株洲镇第一家戏院—和平戏院。在有了人民戏院和解放戏院后,和平戏院解散,改作株洲市印刷厂厂房。

株洲解放时,建宁街属株洲镇第三保,保长叫唐春庭。民主建政时废除保甲制,成立建宁街居民委员会,下设若干居民小组。解放后,建宁街得到进一步发展,砖瓦房逐渐取代了小木屋,小商店发展为大商店,建宁街成为株洲主要商业街的地位逐渐形成,不足300米的这条街道几乎囊括了商业的各个门类。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建宁街上仅存的老房子

建宁街副食品商店成为同类商店中的老大;建宁街饮食店(原名同庆园)的美食吸引着不少“老株洲”;“建兴园”的米粉味道就是与众不同;建宁街百货商店的商品十分齐全;妇女儿童商店专门提供妇女儿童用品;建宁街文具店吸引着学生伢妹子流连忘返;南杂店的白酒味酱油味煤油味混合成一团;旭日东升服装厂门市部的时装领引株洲新潮流;三八照相馆橱窗里陈列的靓女、美妇放大照片带着醉人的微笑;建宁街理发店给堂客们烫着可以“臭美”的大波、小卷;五交化商店不停播放的收音机引来好多人“蹭听”;建宁街的草药店弥漫着百草的芬芳。建宁街上沿街小商小贩更多,记忆犹新的是香烟、槟榔、瓜子、葱油饼、香油猪血、米豆腐、白粒丸、糖油粑粑,还有乡下人带来的毛栗、鸡爪莲和“洋冬饭”。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建宁街北口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建宁街南口


株洲最早的新华书店以及株洲市文化馆最初都诞生在这条街上。株洲市中医院最初也是在建宁街租用一处民房当院址。建宁街还是从前的行政中心,徐家桥周边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株洲的第一个办事处——建宁办事处也驻扎在建宁街。而粤汉铁路株洲站与浙赣铁路株洲站两站平行而建(今株洲火车站处),则形成和完善了株洲镇老街到株洲火车站这条长街:解放街—建宁街—栗树街—结谷街—堤升街。也正是这条长街的形成,开启了株洲镇向北扩展的进程。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株洲发布特约撰稿人/牛八

编辑/豆芽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建宁街,为何又称"株洲第二街",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