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拙姿态

  帛书《老子》

  一九七二年至七四年,考古研究者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发掘出西汉早期长沙丞相轪侯家族的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大量简牍帛书的出土。据考定,这些简牍帛书抄写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隶变时期,为追溯隶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填补了西汉书法的空白。马王堆简帛独特的书法风貌,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其在考古与书法研究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竹木简牍和丝帛是我国古代在纸未发明与使用前的主要书写载体。在此以前,古人以龟甲兽骨、青铜铸器作为书写载体,故刻骨铸器,工序繁难,甲骨、钟鼎上的古代文字篇幅也就大都简短,难得有长篇巨制。到了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

  《墨子·明鬼篇》记载:“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后汉书·蔡伦传》也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春秋战国至秦汉是简帛发展最迅速、运用最广泛的时期,秦汉时虽然刻石碑碣大量出现,可大都庄重严肃、工整端庄。立碑书丹主用于纪功颂德,显示统治者无上权威,都是庄严肃穆之事,在当时极为郑重,书写者认为越古老就越显得郑重其事,也就使用篆书较多。

  然而考古发现竹木简牍帛书其用途宽泛得多,特别是竹木简牍,可以记载大量文字,如诏书、公文、历史、军书、医书、信札、账簿等,应有尽有。而其千姿百态的风格展现了与金文、刻石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因此,竹木简牍、丝帛才是秦汉最为广泛使用的书写载体。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帛书。

  《老子甲本》和卷后的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高约24cm,共464行,13000多字。作品在书体上介乎篆隶之间,仍属古隶范畴。在结体上,大体是对称、均匀式的,但全篇却几乎“字无正形”,或上仰,或下倾,大小参差,欹侧有态,古拙老辣。

  《老子甲本》章法独特,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书写相对自由,有强烈的跳跃性和节奏感,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

  马王堆汉墓简帛皆为隶书抄写,只是由于书者的不同或书写内容的不同或书写时代先后有异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秦篆到汉隶的演变发展。

  如此重要的帛书,当可鉴之。            文\黄正明

  黄正明

  1963年生,南京大学书法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与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2002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1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先进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