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中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性的海洋博物馆,建设地点在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面积2.3万平米;建成后将展示海洋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成为重塑中国国家海洋文明价值观,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项目的建设在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可以称之为“海洋上的故宫”;其建立体现的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博物馆承担着重塑中国海洋价值观的重任。

自2019年5月1日起,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始了试运营,至今来此参观的游客依旧是络绎不绝。这座崭新的国家级博物馆,从自然、航海技术和历史三方面阐述中国和大海的关系。其中,由“远古海洋”和“今日海洋”组成的“海洋自然”是按照从海洋自然历史变迁时空顺序,展示海洋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手段先进,布展精美。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这座博物馆逛起来如何?

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自然展区大致上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介绍大海的演化史,一部分介绍现代的海洋当中的生物。博物馆还采用了多种展示方式,设置了智能化的科普信息,游客可以通过触摸电子屏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在展览中嵌入影像多媒体技术,将虚拟化为“现实”,使得参观内容丰富多样,参观过程不再枯燥无趣。静态观展、动态体验,丰富的内容以及多种展现方式,让人们在参观游览之余,可以不费力气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的文化知识。在对现代海洋生物的展示中也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让整个馆显得新潮又鲜活。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这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塑化标本。制造塑化标本的生物塑化技术,通俗来讲就是用塑料来固化尸体。它能够在细胞层面保存生物的结构,于是制造出来的标本栩栩如生,异常有神,而且能够分层处理一个动物,展示用传统技术不好保存、整姿的神经、消化系统等内部组织。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据了解,这座博物馆被提供了大约1000多件塑化标本。传统的福尔马林泡制标本或者毛皮剥制标本都较难保持动物的颜色,但塑化标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你在这里看到的鱼群不光是外形栩栩如生,颜色也异常鲜艳。这样的标本,会让我们有一种动物还活着的错觉。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贝壳数量不少,按照分类的逻辑,展示了好几墙,非常的壮观。无论是标本的排布,还是标本本身的美感都很足。在博物馆的科普上,长得好看、吸引人目光,这就成功一半了。能可贵的是科普做得还不错。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古生物展厅常常比现代生物展厅更吸引人,尤其是恐龙,更是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于是,国家海洋博物馆中,除了综述整个海洋地史的“古代海洋”展厅之外,还有一个专讲中生代的“龙的时代”展厅。在中生代,众水当中有很多宏伟的古生物,例如沧龙、鱼龙、蛇颈龙。这几种动物的化石或模型,“龙的时代“展厅中都有,但在中生代海洋动物馆厅内放了一具霸王龙的骨架,这有一点违和感。不过想来也好理解,各种“龙”中没有比霸王龙更吸引小朋友的了。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国家海洋博物馆复原了一座巨大的宋元时期的福船:这是一种能够入海的大型商船,它以风帆为动力,以舵操控方向,货物藏于船舱当中,能够纵横四海。福船附近,陈列着一些真实的货物,其中不少来自真正的古代沉船。福船一侧没有安装木板,游客是可以看到内部舱室的设计,这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大发明。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海洋天文厅,近期开放了,馆厅内以动感体验和静态视觉的方式给游客呈现了一种仿佛进入到了太空。主要还是以视觉效果吸引小朋友,再加上体验式的科普,这一点还是很新颖的,在趣味中学习到了知识。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看过博物馆这么多展品及介绍,个人认为最具教育意义的要属这只小海豚,小海豚“身负重担”、艰难前行的场景,不得不引发人类地深思。海洋污染、不可降解的垃圾增多,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海洋上的故宫”塑天津新地标

所以,不随意丢垃圾,人人都需遵守。还给海豚一片干净的海洋,同时也是给人类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