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风闻: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7366】

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严重火灾,整个三层建筑基本被烧毁,2000万馆藏中仅10%得以保存,真是让人觉得可惜。今年还是它200岁的生日,同样是老建筑的故宫,也快600岁了。

这紫禁城的防火历来都是难题。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末代皇帝溥仪1924年被逐出皇宫的五百多年间,据史料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起。

历代皇宫,金碧辉煌,都以木制结构为主,极易遭受火灾。这火灾的源头最不可测的一类就是雷击了。

紫禁城中有记录的雷击引发的火灾约有 34 起。最早有记载的,是永乐十九年(1421 年)四月八日的火灾。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居然一时“势不可挡”。学府秘阁邻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都被殃及了。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四月的雷击火灾算是最严重的一次。当晚,北京城雷雨大作,最为高大的奉天殿首先遭雷击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连同前面的文楼、武楼、奉天门、午门及两侧廊厅、朝房俱被焚毁。

这一回大火搞得皇帝只能在文华殿坐朝,对于紫禁城的火,皇帝们真是害怕得很。

原本只是为固定脊坡及防雨渗漏的大吻,之所以做成龙形,正是因为龙能行云布雨,可镇火降灾。由于宫中火灾不断,明清皇帝将大吻视为镇火的神物。

太和殿 吻兽

除了在建筑上设计了吻兽,紫禁城的建筑设计师出于防火考虑,在建造銮驾、红本、实录等库时,均采用硬山式黄琉璃瓦屋顶,四周是厚重的砖砌墙身,两山安有琉璃搏风,前后采用封护檐做法,不露出木构件。

在建筑稠密,密度较大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群中,为了避免火灾到来后火势蔓延之弊,在营造中,不但各殿院内的连廓被逐渐取消,同时作为生活区域人口高密度集中的东西六宫, 山墙作为防火隔断的作用日益显著与重要。因而将原先悬山顶的挑山尺度减小至仅为山墙厚度,搏风板贴于山墙面上;或再贴以镶嵌木构架图案的琉璃的做法,使得山面所用均为防火材料,能较好地起到隔绝火势蔓延的作用。

在古代,宫廷的消防事务一般均由宫廷的警卫官兼管。中央国家机关中,多是以管理民事的部门来掌管。北宋时,宋王朝采用“藉禁卫之士,另为队伍”的办法,组建专职的消防部队,即“防隅军”,下设许多防火点,即“军巡铺”。负责京师及皇宫的消防工作。皇宫消防制度较为典型的,当是清朝紫禁城的消防制度。

清代宫廷的消防工作,由护军营掌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灾之后,康熙帝即降谕令:“宫内各处灯火最为紧要。凡有火之处,必著人看守,不许一时少人,总管不时巡查。”(《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1)为了避免失火,宫中曾禁止吃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初一日上谕:“今隆冬有风之际,各宫灯火著用心谨防。不许任意吃烟,著不时严察。”(《国朝宫史》卷3)为了防火,康熙时在东西华门外,设有防火步军。雍正元年(1723年),又专设火班,从步军、护军中挑选一百名年壮熟悉防范的士兵组成,营房初设于咸安宫前墙西隙地板房25间内,乾隆元年(1736年)移于寿康宫西墙外。

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上谕:“宫中火烛最要小心。日精门、月华门向南一带围房后,俱有做饭值房......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将宫内太监编集成队,派头领一名,每十队立总头领一名,不但救火,即扫雪、搬运什物,用人时只须点其头领,彼自齐集所属同往料理。(《国朝宫史》卷3)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增设火班官兵82名。嘉庆时,又从内务府三旗中挑选100名兵士练习机桶(也作激桶),并制订火班章程十三条,其中规定:

“(一)步军营八旗机桶,仍照向例,预备于东华、西华、神武门外候信。

(二)火班寻常该班兵丁,向例由内务府发给腰牌,应再预设木牌一面,载明官几名,兵几名,以便出入核对。

(三)紫禁城内向有朱旗房三十二处,每日值宿内务府骁骑副参领二员、章京、领催十名,披甲人一百六十九名,火班披甲人二十名......现见饬令该营参领于下班之日,择其年力尤为强壮者一百名,于操演技艺后演习机桶。再于内务府三旗额设机桶一百三十架,择其安固整齐者八架,添设于东华门内东北角闲房三间内四架,添设于西华门内筒子河旧有朱车旗房三间内四架,派拨章京、披甲人看守。

(四)每二十人机桶一架。每机桶一架或副参领一员,或佐领或内管领员,顶带领催一名。管带到门报明,管门大臣放入。”(《饮定宫中现行则例》卷4)以后各朝都沿用这个火班章程。

这个机桶是一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当时叫做“唧筒” 。灭火时, “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

故宫 武英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一日,于故宫武英殿设立机桶处,以苏拉(兵勇)200名为机桶兵,作为官廷的消防队。之所以在此处成立机桶处是因为武英殿是清代为宫廷的修书之处,在这里修书、编书的人最多时有上千。

到了宣统二年,清宫还特意从日本东京“唧筒”机械制作所购进四辆蒸汽唧筒车,紫禁城的消防步入了机械化的时代。

明代初建紫禁城时,设计师即巧妙地将护城河水引入皇宫,既美化环境,解决工程用水,又可解决救火水源。皇宫内廷还掘井约80口,除供宫女、太监饮用外,也为救火之用。

现如今你去故宫,肯定看见过紫禁城宫殿周围陈列设置着无数引人注目的“吉祥缸” (也称“太平缸” ),吉祥缸有铜缸和铁缸两种,其质可分“镀金海”铜缸、青铜缸和铁缸三类。皇宫各处陈设吉祥缸的大小、多少,是随环境而定的,如太和殿、保和殿及乾清门周围陈设的都是“镀金海”铜缸,而内廷东、西六宫庭院及长街上所陈设的就是较小的青铜缸或铁缸了。它们是美化宫中的装饰品,又是必不可缺的消防器材。

古人将吉祥缸称赞为“门海”,即喻“门前大海”之意。这些吉祥缸常年备储清水,一旦宫中失火,即取最近处的吉祥缸内的水扑救。

清宫规定,为防止吉祥缸水干涸,内廷吉祥缸每日由关防衙门内管领率领苏拉进内添水;外朝吉祥缸,每日由宫中机桶处苏拉将缸水添足。总管内务府派司员四人负责管理,每五天检查一次吉祥缸储水情况。

在严寒的冬季,每至小雪节要在吉祥缸上安设缸盖,盖中设铁屉贮火融冰。由于每一口缸底,不是直接地放在地面,而是下面还有几块弧形的石基垫底围成圈座,其中的一块弧石可随手移动开,这样缸底与地面便有了置放燃烧炭火的空间,可进一步催化吉祥缸内冻结的冰块。此项差事由内务府“熟火处”根据气候变化随时调整,称之为“熏铜”或“熏缸”,直至翌年惊蛰节时撤除。

清代中期,皇宫内有大小吉祥缸308口,但现在仅存的也就100多口了。

承乾宫前的太平缸

紫禁城内实行值班制度,当差听事分两班四拨,每拨有数十人,日夜轮流,“叫火巡风”,一旦发现什么地方有火光,便立即随差长寻找是否失火。由于宫内设有佛堂,因而特派专人管灯烛香火。凡遇大风之日,便大声呼喊:“谨慎灯烛,牢插线香!”

清代沿袭明制,紫禁城“禁饬火烛”的值宿制度更加严格。康熙二十六年、诏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紫禁城内诸王及满洲文武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轮流值宿,谓之六大班” 值宿点在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太和门的为外班。

一旦宫内起火,需要用到机桶,各库官员司库报明管门大臣,迅速将火班调集景运门归值宿统领指挥。

虽说小心翼翼、处处提防,但是宫里的人仍然是畏火如虎,甚至在宫中失火了都称为“走水”,“火”字非常忌讳。

建国后,故宫的古建管理维修被摆到了重要地位,组建了专门的施工队伍,成立了修建处与建筑研究室,确定了“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着重保护,重点修缮”的方针与原则,制定了维修保护的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

1951年时,在旧有消防管道的基础上,增设新管道三公里有余,并形成网,安装了消火栓。由于管道的老化和管网的水量、水压达不到对高大建筑物灭火要求,1984年在论证故宫防火规划后,国家特批建立故宫消防供水管网和消防泵站,此项目到1996年施工完成,并交付使用。

从1957年开始,经1958年、1959年第一批计划安装避雷针的项目都已完成。此后随着建筑物的维修,又陆续的补装了一些建筑物的避雷针,如中和殿、御景亭等。

后来由于陈列室的改造,在木结构建筑内大量使用钢材,又加上后添加的通讯、报警等设备都与防雷设备发生矛盾,对建筑物的防雷带来新的隐患,不得不对已安装好避雷针的建筑进行避雷针的改造。

还有供电系统的改造,早年间故宫内的用电只有办公照明,且都是明拉线,既不美,又不安全。直到1961年在故宫的东南部建立第一条700余米的地下电缆, 1972年铺设地下电缆8公里有余。为彻底消灭明火点,将冬季采暖用的明火炉全部取消,将热力引入故宫。在故宫内全面安装火灾报警、防盗报警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宫里是很少见到明火了,但古建筑的养护仍然是一门大学问,现在的故宫作为博物馆,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机桶和太平缸成了装饰。但同时,因为电路而带来的火灾隐患,也成为新一轮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难题。

参考资料:《宫殿》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中国皇帝制度》秦海轩;《紫禁之巅掠影》崔陟;《饮定宫中现行则例》;《故宫建筑保护刍议》白丽娟。

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风闻: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7366

PS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