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这是简单的一生。50多年,20000多个日夜,他只专注于水稻育种一件事。

这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培育了大批高产水稻新品种,为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9年到1999年的40年间,他主持培育的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60多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15亿亩以上,为社会增产2100亿公斤。

“半矮秆水稻之父”“世界上最有经验的育种家”……这些美誉,足以证明他的地位和贡献。

简单和不平凡,巨大贡献和寻常朴素,强烈的反差,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家黄耀祥身上融合得十分自然。他为中国水稻事业燃尽生命,在中国水稻发展史上刻下了新高度。

在家人眼中,他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水稻育种的“工作狂”;在同行眼中,他是注重实践、严谨认真、敏锐执着、富有思想的科学家;在后辈眼中,他是对工作要求高标准的引路人;在农民朋友眼中,他是一位朴素而又亲切慈祥的“祥叔”。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任凭岁月雕琢,黄耀祥赤诚的育种初心却依然闪亮。他孜孜不倦追寻育种梦想的精神,犹如灯塔,照亮了一代代育种人前行的道路。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家黄耀祥

1

“以农立国,振兴中华”

育种梦落地生根发芽

人生有很多选择。选择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并创造价值,这一生将值得被铭记。

“说实在的,半个世纪以来,我是在和水稻种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渡过的,除了种子还是种子,至今满脑袋装的都是种子。”从黄耀祥一份院士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管窥到他对水稻事业的炽热之情。

这是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水稻育种家。心有大我,致诚育种,这份情怀,从哪里来?

走上水稻育种之路,和黄耀祥的儿时经历息息相关。

广东开平百合镇金龙村第十一巷,20多栋老砖房连成片。时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走进一间老屋,楼顶已经坍塌,只剩下几面墙,墙壁上长满了青苔,老屋后面是一栋三层楼的碉楼,已被葱郁的爬山虎占领了。这是黄耀祥出生的地方。老屋在5月的大雨中愈发深沉,滴滴雨声带我们回到了100多年前。

1914年8月17日,黄耀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漂泊海外,在加拿大以照相谋生,每隔几年才回家一次。黄耀祥兄妹五人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成人。“丰年喝粥汤,歉年饿断肠”成为他儿时的记忆,艰辛的生活,让黄耀祥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华侨在海外谋生艰难的情况,黄耀祥立志“读书救国”。1935年,他考上了中山大学物理系。

“1935年是决定我一生奋斗方向的关键一年。”黄耀祥在自述中写到。因目睹家乡贫困落后,农民终年辛勤不得温饱,黄耀祥不禁内心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何来中华民族的振兴?”

“以农立国,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深深地埋在了黄耀祥的心底。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入学半年后,毅然从物理系转入农学院,学习农艺专业,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

一颗育种梦的种子,就此落实生根。只待时机成熟,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幸运的是,黄耀祥师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1936年,丁颖将华南品种“早银占”与印度野生稻杂交,从杂交稻后代中选出每穗几百粒以至千多粒的系统,俗称“千粒穗”。一个穗子带有一千多粒稻种,震惊了当时的稻作学界。

“丁颖老师培育的千粒穗让我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进而把朴素情感化为坚强的事业心,立志以丁颖导师为榜样,投身水稻育种事业。”黄耀祥在为实现水稻育种梦准备着。

从事水稻育种事业,黄耀祥却几经波折。

1939年,黄耀祥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经丁颖导师推荐,分配到云南省第一农事试验场工作。1940年2月,他被调回广东省稻作改进所,先后任技士、技正,一直工作了6年。1946年5月,因不满权势之争,他辞去工作,改行边教书糊口,边自修英语,计划出国深造。

黄耀祥再次经历了人生重要转折点。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的第二天,黄耀祥主动要求回到农业科研战线,来到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工作。

从此,黄耀祥的水稻育种事业拉开了序幕,十余年前的种子终于迎来了发芽之机。

2

水稻矮化科学育种第一人

广州市天河区翰景街8号,一栋两层的楼房坐落在一片高楼林立的闹市中,在二楼的外墙壁上,挂着写有“望稻楼”三个绿色繁体字的牌匾。这三个字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望稻楼

这块牌匾是1988年春挂上去的。30年前,黄耀祥站在这栋楼上,可以360度欣赏在田间生长的水稻,“望稻楼”由此而来。

望稻楼所在地曾是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在这里,黄耀祥度过了他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水稻矮化育种的奇迹在这里发生。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早期工作照片,前为黄耀祥。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田间察看秧苗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早期工作照

初到育种岗位,黄耀祥就有了一些成果。短短四年时间,他带领育种小组选育了“江南1224”“广场13号”。

1953年,“广场13号”在参加高产栽培试验,因颗大粒重,被人称赞“好禾”。然而,一场台风却让田间的“好禾”全倒了。黄耀祥原本那份欣喜瞬间被台风刮跑了。

“多好的禾呀,全倒了,能不能搞出不怕台风的种子呢?”站在田间,听完老农的一番话,黄耀祥便下定决心,培育出茎秆粗硬的“大个子”品种。随后几年培育了“广场36号”,然而,即使茎秆再粗,水稻在台风肆虐下依然不堪一击。

此路不通!面对抗倒伏这个难题,在田间徘徊的黄耀祥陷入深深地思考,俗话说树大招风,秆越高受到的风力越大,“大个子”不行,“矮个子”呢?寻找秆矮节密、根群发达的矮稻作亲本,培育出矮秆稻新品种的想法形成了。

正是他这一番思考,水稻育种史上迎来一次重大突破。

确定了育种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

黄耀祥带着团队从广东数千个品种中寻找矮稻,还写信向外省寻求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广西百色寄来了“矮仔粘”,这是20世纪60—80年代矮化育种最重要的矮源。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矮仔粘和广场13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广场矮

从1955年起,黄耀祥利用“矮仔占4号”,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杂交与系选,1959年,他终于培育出第一个经人工杂交育成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广场矮”的育成,使水稻单产每亩由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实现了水稻生产第一次质的飞跃。

“上世纪60—70年代,由矮化育种带来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事实上,真正的矮化育种始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家黄耀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广场矮’培育成功,比国际上曾经轰动一时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966年育成的、被称为‘奇迹稻’的‘IR8号’还早了7年。如果说矮化育种是引发绿色革命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黄耀祥院士功不可没。”

前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熊振民在《我国超高产品种选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矮秆品种的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国比其他产稻国家领先了十年。矮化育种是中国水稻育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国际水稻研究上也是划时代的成就。”

“黄耀祥是中国矮秆水稻育种的先驱,‘水稻矮化育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半矮秆高产水稻品种并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人,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成功应用,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国际水稻研究所称他为“半矮秆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育种系主任库希博士赞誉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育种家”,这对黄耀祥来说,名副其实。

3

水稻史的骄傲

育种事业结硕果

“兴国为怀,两论引路,构想实践,不断创新”,这是黄耀祥回忆这一生走过的道路,给自己总结的座右铭。他深信实践出真知,也一直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突破,获得新进展、新发现。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黄耀祥写给自己的座右铭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在16字座右铭地激励下,黄耀祥在寻求水稻育种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硕果累累。

开创矮化育种后,黄耀祥又研究提出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育种”为核心,沿着“矮化”“丛生”“早生快长”“穗大粒多”“光合势强”等目标,逐步把矮化育种推向前进。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上世纪60年代,黄耀祥开创高光效株型与高产效功能相结合的“丛化育种工程”,于1976年和1979年分别育成了丛生快长良种“桂朝”和“双桂”。

80年代,开创实施“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培育了“特青2号”“胜优1号”“胜优2号”特大穗型、超高产品种。

90年代,开展“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工程”,育成“七秀占”“望稻1号”“奇妙香”“胜泰1号”等品种。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黄耀祥水稻育种的贡献。

从1959年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第一个半矮秆品种“广场矮”,到1999年的40年间,黄耀祥院士带领团队主持培育了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60多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15亿亩以上,为社会增产2100亿公斤,增值2100亿元。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年种植面积高达1.5亿亩,其中“广陆矮4号”为矮秆品种之冠,“桂朝2号”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超吨粮的水稻品种,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矮化育种6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推广矮秆籼稻良种175亿亩以上,在高秆品种基础上增产稻谷累计高达17500亿公斤以上。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田间察看水稻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1996年黄耀祥观察国际水稻所超级稻

黄耀祥是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促成我国1996年正式启动“中国超级稻选育及其栽培体系研究”重大研究项目,拉开了倍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超级稻研究的帷幕。他育成的“胜泰1号”2005年被农业部遴选为我国首批超级稻示范品种之一。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仔细观察稻穗

在育种方法上,黄耀祥创造了加快了育种进程的“组群筛选法”,提高了育种成效。

他的育种成果已成长为一株枝繁叶茂的榕树。许多育成知名度较高的杂交稻组合都是由他育成的矮秆品种“广场矮”“珍珠矮”以及它们的衍生品系(含二九矮)等参加组配而成的。

他的心很大,想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他的心又很小,小到装不下自己和家人。他扛起了这份责任,最终,成为水稻史上的骄傲。

4

执着追求

为水稻事业奉献50多年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里,一栋房子掩盖在几棵大树下,这里是黄耀祥的家。在一楼有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他命名为“论稻居”,这里是他工作的地方。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论稻居,这里是黄耀祥工作的地方。

走进房间,一排书柜摆满了水稻育种相关书籍和材料,泛黄的书籍讲述着育种的故事。《中国导种资源目录》《水稻生态育种》《杂交水稻育种》……这里保存了大量黄耀祥的手稿和论文资料,还有一些种子包装,上面标明了品种名。好学的黄耀祥自学日语,其中还有不少日语书籍。

奇迹属于执着者,成功属于顽强者。黄耀祥是一位执着的顽强者。正是因为他的执着追求,才圆了他的水稻育种梦。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忠于水稻事业

从1949年开始,他怀着满腔热血,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水稻育种事业,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育种工作,而这一干就是50多年。直到2004年,在病逝的前几天,躺在病床上的他还仍不忘自己的育种事业,还惦记着地里生长的水稻。他燃烧自己50多年的人生,为水稻事业绽放光芒。

“我从事水稻育种,当我把它和祖国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感到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不论面临什么困难,我想到的仍然是我的育种事业,我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在黄耀祥身上,每一份坚持,都是成功的累积。

在黄耀祥二儿子黄拱文的记忆中,父亲对育种事业十分热爱,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也一直坚持。

他回忆,60年代,父亲育种工作受到影响,家里成为育种阵地,“父亲在家里买了很多大花瓶,我从郊区帮忙拿了很多泥巴,放在花盆里,父亲就在家里培育水稻,水稻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买了很多的铁丝网,架起了网室,防止鸟儿吃稻种。”

父亲工作的认真劲给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是一个很专心做事的人,我同学到我家里来玩,他们都说我父亲坐在那里工作,不管怎么吵怎么闹,父亲一点都不受影响。”黄拱文说。

大儿子黄冉兑对父亲的回忆,是背着书包和父亲一起行走在田间,看一片片水稻。在黄冉兑的记忆中,父亲只有大年初一和过生日那天才会抽出两个小时陪家人,其他的时间,他都给了水稻育种,“正是因为父亲的坚持,他才取得了水稻育种的巨大成就。”

下田是水稻育种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习惯,黄耀祥一直在坚持。翻看黄耀祥的照片,最多的是他在田间察看水稻的场景。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80多岁了,依然去田间。

一把雨伞,一根拐杖,一个放大镜,这是黄耀祥老年下地时必备三件套。一顶帽子,一幅眼镜,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这是黄耀祥的装扮。1973年,陈顺佳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时成为黄耀祥的得力助手。陈顺佳回忆,在十多年共事时间里,60多岁的黄耀祥总是喜欢下地看看。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林青山在黄耀祥身边工作多年,“黄院士80多岁,田间路不好走,在大家的搀扶下,或者让人背,也要到田里去看品种。”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撰写的会议报告上还保留着黄耀祥的修改痕迹

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江奕君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写学习报告或者论文,他要求我们写两行字空一行,黄院士要仔细阅读并修改。”1998年1月,江奕君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建设研讨会后,撰写的报告上还保留着黄耀祥的修改痕迹。

黄耀祥也有亲切慈祥的一面,偶尔也会来点幽默,很多人叫他“祥叔”。

“黄老是很慈祥的,我在30多岁的时候和他相识,他叫我小陈,我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启迪,这对我育种事业帮助很大。”陈温福说。

注重实践、严谨认真、敏锐执着、富有思想,这就是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在黄耀祥执着追求育种梦精神地影响下,水稻育种人拿起了接力棒,正在创造新的成绩。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延伸阅读

  • 粤稻有“种”!引领第一次绿色革命,饮得优质育种“头啖汤”

  • 万年驯化背后!水稻不得不说的故事

  • 中国水稻矮化育种的世界担当!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记者丨叶香玲

编辑丨叶香玲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 “七山二水一分田”走出的“高端”产业!

  • 中国水稻矮化育种的世界担当!

  • 雨水同比增加!大水漫灌过后,玉米烂种、茎腐病大概率发生!

  • 大豆兴,种为先!中央奖励良繁基地3000万元,这些地方最先受益

  • 大豆自给率不足15%!产业如何振兴?盖钧镒张淑珍孙石等行业大咖指路

他对中国饭碗贡献巨大——“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丨矮化育种6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