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投资人都追求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就以高收益为卖点。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有时会刻意夸大收益,保证预期收益多少以上,还会拿出以往的数据给投资人看,客户就误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实际情况是很多理财产品都很难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京储街:银行理财可能隐藏的五大陷阱!

陷阱二:偷梁换柱

有些保险公司的销售会跟银行达成提成协议,通过银行售卖。客户在投资时很容易被销售人员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不明就里的就成了保险。京储街小编提醒各位,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搞清楚到底是哪种。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都是有募集期的,时间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募集期内,资金没有收益,最多也就相当于银行活期。那么募集期越长,收益自然就会缩水。短投产品尤其明显。

陷阱四:“霸王条款”

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某些条款明显会偏向银行,以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为例,很多银行会在认购书中规定: 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比如说,银行给你说的预期收益是6%,碰上行情好,实际收益达到了8%,那按条款多出的2%就归银行了,但发生亏损却要用户自己承担,这本身就不对等。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只谈收益不谈风险是所有理财产品的惯用伎俩,涉及有关风险跟你搞一大堆专业术语不说人话,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

P2P行业之于银行的优势就是打破了期间的信息壁垒,将投资人与借贷人直接联系起来,作为信息中介机构,P2P平台会详细披露资金用途和借款人的各项信息,从中只收取服务费,这也就是P2P平台比银行收益高的原因所在。监管政策介入之后,P2P行业的利率有了一定程度下调,但总体保持在9%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