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你的心门了。生活原本没有痛苦,当你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

—演教法师

唯物主义者, 不拘泥于文字,去看佛学经典,能收获很多。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汉字,很多也来源于佛学经典。当看到这一句话的时,被古老的佛陀弟子的智慧所震撼了: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其实唯物主义与佛学存在冲突之处,而佛学在深层次上和唯物主义又是不冲突的,实际,《金刚经》是最好的解答,最深层次的辩证。

至于对佛法的信与不信,若以经验主义的思维来认知,确定是主观意愿,若以探求真知的心来深入佛法,才会有可能理解其中奥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你明白了佛法的奥义时,便不会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而会理解到更深层次的纯粹的心物一元不二,亦无主义。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佛法中:心生种种法生,是唯心;法生种种心生,是唯物。佛法不偏向任何一方。其中奥义言语苍白无力,所以佛法都叫烘云托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现在人总用纯粹的经验主义来观察这个世界,就会觉得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玄之又玄,也不合乎经验认知,但却不知经验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以那个“不自知”的主观意识来观察这个世界,怎么能看到世界的实相呢,只能认知到那些普通物质的因果律。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认知世界的实相,就从认知自己开始吧,佛法就是让你认知自己的宝典。

佛法可以总结出一套完备的哲学体系,黑格尔《逻辑学》中“纯存在”的概念就类似于佛法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也确实是迄今为止对世界本源最合理的解释了,无论宇宙大爆炸学说还是量子力学的发展都是最好的佐证。但黑格尔的“纯存在”并不等同于佛法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为佛法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辩证的、统一的、圆融无碍的、一元的,而不是偏向各自一方的。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然而佛法又是超越哲学的,你不能通过纯粹经验主义思维来理解佛法,那样只能管中窥豹,仅仅理解那些具有哲思的部分,而佛法是需要靠设身处地的自我觉察,才能解悟其中奥义。等这个能思维的主体改变了,再看客观世界便也是不同的,才能理解佛法的宏伟的世界观。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个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表明的,能表明的话佛也不必费尽苦心讲了上千部经典,所以佛法都是烘云托月,帮助你觉知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达摩祖师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缘起性空

缘起:佛法讲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逃脱不了生住异灭的规律。松柏之茂,隆寒不衰,亦终有尽时。所以世间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佛法的因果律也涵盖了世间的一切。

科学只是掌握了那些普通物质的因果律,而有心智参与的因果却不知了。唯物主义把有世界的形成看成是偶然,更把心智参与的因果看成是偶然,其实这都对世界认知的误区。就像那些不胜枚举大科学家们,对物质世界研究的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这个世界的构成及其巧妙,绝非偶然。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性空:世间一切虽然都是因缘而生,而这因缘而生的一切,本性确是无边空性,不生不灭。正如《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只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东西又涵盖在一切生灭之物,佛法里叫它本真之心、佛性、如来、自性等等百种名相。

总之,佛学是一种古代文化,它有独特之处,作为古代文化,对人生智慧的看法是普世的,适应任何时代的,所以各种宗教/古文化到现在仍受各种追捧,不止佛学如此。科学作为一种越来越强大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已经引起了各方的觊觎,都想把科学收归自己所有,实则佛学更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造就的论语, 是一种哲学思辨。

唯物主义与佛法是否冲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