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坚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海水、淡水的鱼类、贝类、虾类、鲎类等苗种共5亿多尾(粒),放流的鲷科鱼类成为了主要捕捞品种,我市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活动频率大幅增加,有效改善了渔业生态,渔民捕捞收入增加,充分反映了我市落实增殖放流措施成效显著。6月6日,在全国“放鱼日”到来之际,我市举行2019年全国“放鱼日”湛江放流活动,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关于“增殖水生生物、共建美丽中国,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重要部署,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提高增殖放流的社会参与度,促进渔业生态持续平衡发展。

70万尾海水鱼苗湛江海湾“安家”

6月6日,我市在金沙湾海域等处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记者 李嘉斌 摄

6月6日,在全国“放鱼日”到来之际,我市举行2019年全国“放鱼日”湛江放流活动,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关于“增殖水生生物、共建美丽中国,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重要部署,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提高增殖放流的社会参与度,促进渔业生态持续平衡发展。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陈光祥,市政协副主席沈耀参加活动。

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70万尾海水鱼苗、2875万尾海水虾苗、10万只中国鲎苗分别在特呈岛和金沙湾南小岛海域放流。

近年来,我市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加大水生物资源养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将湛江湾打造成生物多样、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港湾。按照部署,今年我市伏季休渔期从5月1日起至8月16日止共三个半月时间。在休渔期间,我市广大渔民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证集中”,舍小家,为大家。沿海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海洋渔业生态的恢复,在伏季休渔期间,大力推行增殖放流活动。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坚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海水、淡水的鱼类、贝类、虾类、鲎类等苗种共5亿多尾(粒),放流的鲷科鱼类成为了主要捕捞品种,我市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活动频率大幅增加,有效改善了渔业生态,渔民捕捞收入增加,充分反映了我市落实增殖放流措施成效显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