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这也是改革遭到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因此,变法者大多下场凄惨,要么郁郁寡欢度过残生,要么被迫流亡、死于非命。然而,当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面对不可确定的未来,“如何强盛”、“怎样前行”是每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问题。

商鞅

2300年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改革者商鞅在秦国以激进而残酷的方式推行变法,以至“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变法成功后,商鞅也被车裂而亡。但这样的死亡只有悲,而没有壮

王莽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汉自立,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新。他根据《周礼》设计改革蓝图,巩固新朝贵族的统治。又依井田制为模式,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五均”、“六管”等。但是,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为了缓和内部矛盾,王莽决定发动对外战争,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反对。他加重赋役和刑罚,致使外患未除、内忧又起。最后,绿林军起义,王莽被一商人所杀,死无全尸。

晁错

从提出削藩策开始,到正式宣布战争,再到七国之乱形势严峻,晁错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汉朝,为国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学生景帝,呕心沥血,付出一个忠心不二的臣子该做的一切。然而,他却想不到,“吴楚七国之乱”最终的替罪羔羊就是他本人,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于东市。

王安石

当时北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变法改革势在必行。王安石在全国推广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改革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王安石虽坚持“三不怕”,却无法说服犹豫不定的宋神宗,改革半途而废。王安石本人也历经多次贬职流放,郁郁而终。

张居正

张居正的改革成效卓著,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使得庸官胆战心惊,贪官人人自危,官场的拖沓之风一扫而光,帝国的机器又重新加速运转;在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既减轻了百姓赋役之苦,又增加了国家实力;军事上使北方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他的改革挽救了大明江山,却没能挽救自己的悲惨命运。张居正病死后,顽固派重新夺权,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全家包括妻儿老小几乎全被迫害致死。他本人也差点被宋神宗开棺戮尸。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力主变法、革弊布新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因大大触伤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利益,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历史上改革者多不得善终。商鞅变法图强,秦国国富军强;被杀,尸受车裂之刑。晁错提削藩;被腰斩于东市。王安石富国强兵;多次贬职流放,郁郁而终。张居正“考成法”、“一条鞭法”,富国强军,整顿吏治;家族多被迫害致死,本人差点被开棺戮尸。清戊戌六君子身首异处。

为何改革者不被同时代人认同?首先,每次变法维新,多是时局困难,矛盾丛丛之时开启,达成社会共识不易;第二,治国方略调整,人事变更激烈,成众矢之的;第三,改革是对既得利益者的伤害,必遭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第四,改革者为了推进改革,平衡大局,往往适度打击激进改革派,从而遭到激进派的反对;第五,改革者为了推进改革,往往通过权威强势推进,并严厉打击阻碍改革之人,这又会得罪很多人。每个人在享受改革带来的利益时,认为是理所应当;而对改革带来的每一点损害,则牢记心头。所以,富国强兵也好,安邦富民也罢,改革者多遭同时代人的遗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