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2019年3月,通州漷县一家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竣工。在它的背后,通州副中心一张水污染治理的蓝图徐徐展开。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大数据时代,全方位的智能守护

“四号、五号管网点位数据持续超标。”2018年6月,在精细化管控系统上,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队员发现了漷县开发南区点位的异常情况。“我们发现是上游小区污水直排河道,而现有的处理厂并不足以消纳这些污水。”执法队员说。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马上联系了漷县镇政府。2019年3月,这家日处理3000吨的临时污水处理厂正式竣工。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贾斐说,“这套工业园区精细化管控系统,在北京尚属首例,可掌握工业园区全部排污单位情况。大数据应用,为通州区的科学治水提供了有效支撑。”

而这,只是通州科技治水的冰山一角。

2018年,家住通州区凤港减河边的村民们发现了一件怪事:平静的河面上多了成片的“渔网”。40余米宽的河面上已经布设了数道宽约1米的绳网,灰白色的绳网上绑着浮球。该绳网表面附着一层肉眼看不见的纳米材料——石墨烯。

“石墨烯光催化材料,可降解黑臭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恢复水体的自净化功能。”凤港减河水质提升项目项目经理李明解释道。

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凤港减河小屯断面水质均值提升了2个水质类别。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从在线监测到水质提升,通州依托新科技不断推进水质改善。全方位的智能守护,让副中心向水清岸绿又近了一步。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58家,将碧水图推向深入

位于潞城镇八各庄村一家占地40多亩的养殖场,如今种猪栏舍中早已空空如也。

“养殖污水排放,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甚至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通州区推动主要河流两侧500米范围内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有序退出。”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水和土壤科负责人魏华说。

养殖场负责人在详细了解退出政策后,主动提出清退要求。2017年11月,养殖场全部完成清退。

对于主动配合腾退的企业,通州区加大了帮扶力度。如今,这家企业的发展规划已向特色种植业倾斜,蔬菜大棚里一派生机盎然。

截至2017年年底,通州区共清退规模化养殖场58家,占年度水减排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完成1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

这58家的成功清退,离不开监管巡查的长效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管理和制度体系,可以从体制上将水环境治理推向深入。

2016年1月1日,通州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在北京率先实施了水环境断面补偿办法,实施各乡镇断面考核机制。这几年,通州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河长会议制度、定期巡查制度、信息共享和报送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2018年,通州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率为60.9%。与2017年相比,水质整体提升2-4个水质类别,全市排名第一。

2019年底前,通州区将实现凤港减河小屯断面、潮白河吴村断面、凉水河许各庄断面、北运河榆林庄断面达到Ⅴ类水标准……

纵横的河渠,滋养了通州几百年。未来,这个因水而兴的古老城区,将构建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蓝图,让副中心继续沿着碧水蓝天走向未来!

作者:张雪晴

编辑:张雪洁

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走进通州 | 3000吨的背后,一张碧水蓝图!

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Vlog | 燃!环境执法队员的一天!

高质量发展护航绿水青山 | 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硬核!蓝天、碧水、净土,2019污染攻坚看这里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 《关于本市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我的北漂之路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平稳有序开展重点单位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