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流行一句话:“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着你演戏”。有很多人越努力越焦虑,明明书读了很多遍,为什么考试还考不好?明明看了那么多书,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金句”怎么一句也想不起来?明明加班加点的工作,为什么工资还涨不上去?

这是无效努力吗?不用回答也知道,任何没有结果的努力都是“看起来很努力”。我们的工作、学习或者做的其他事情,只要做了,都是需要一个结果的。比如看书,如果你在书本上划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就不会去记它了。工作中也是,我们总是倾向于做那些简单的、不太费脑筋的事情,表面上看每天都很忙、很辛苦,实则没有长进。

《认知天性》:这本书能让你停止“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科学家曾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分别让两组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学员投沙包,考核目标是两组学员站在离竹筐3米的地方往里投沙包,哪个组投的多就算哪个组赢。一组学员就站在3米定点的地方一直练习,二组学员在两米的,四米的地方投,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这个实验组总共练了12周!比赛结果如何呢?第二组学员获胜了!

可能有人会对这个结果质疑,第一组学员是按标准训练的,为什么不是第一组学员?因为第一组学员一直站在三米的地方投,练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自己百发百中,没有挑战就疲劳了,而第二组学员在不断变换位置的投沙包中有所反馈,有所修正,长时间训练对距离产生了很敏感的反应。

《认知天性》:这本书能让你停止“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第一组学员被感觉蒙蔽了头脑,第二组学员通过不断精进取得成功,这就是《认知天性》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不要去做没有挑战的重复性工作,要去做让你感觉痛苦的、大脑回避去做的正确事。比如读书,对于一本书不要一直读,反复读,正确的方式是读一遍之后,就可以合上书,在自己脑海中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能画出思维导图效果更好,每读一遍后在大脑里检索一遍内容,这样读书会记得又快又好。检索是一个让大脑感到痛苦的过程,有的人刻意回避掉这种痛苦,这就是会“事倍功半”的原因。

《认知天性》中还有一个学习的秘诀是,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最好有意识的间隔一段时间,就是拉长学习周期,让这个潜在的心里表征慢慢被强化,在脑海里变成一种心智模型。

《认知天性》:这本书能让你停止“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医学人员也做过一组实验,对两组医生进行毛细血管的缝合培训,一组是一次连续把课程培训完,一组是一周培训一个课时,结果表明第二组对知识掌握的更好,缝合完成率更好。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在你的大脑里都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看完书后就忘了?”,这很正常,试想你去一个新地方,你会去一次就记住所有的地方,知道所有的路怎么走吗?看书也一样,你要及时检索学到了什么,再去加强巩固,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把知识存储下来,只有打造成心智模型,不断举一反三,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

《认知天性》:这本书能让你停止“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