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或许正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地球或许正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2010年濒危动物名单”。名单显示,面临危机的动物种类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种,33%的动物种类面临灭绝危险。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此次调查公布的名单,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有灭绝危险的动物物种年年都在增加。在调查的55926种动物中,有18351种有灭绝危险,相当于总数的33%,比去年增加了1060种,灭绝危险度较高的包括玳瑁等3565种动物。

  据此,有学者提醒,地球或许正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科学家预测,按照中等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形,到2050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区域中15%-37%的物种将注定消亡。野生救援组织主席史蒂夫的换算也许更加直观:全球每年有近2.7万个野生物种灭绝,确切说是每天灭绝74种,每小时灭绝3种。

  物种大灭绝真的会来吗?

  北京麋鹿院的郭耕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也许并非耸人听闻。“为什么一个个老物种会在我们面前撒手西去,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超过了自然生产力的再生速度。人类在短短几百年的工业社会耗用了地球25亿年积累的化石能源,随着我们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人口的膨胀和对奢侈品需求的增强,比起其他物种,我们消费的太多、太快,人类渐渐成为这个星球上一切野生动植物超负荷消耗的掠夺者,同时也正在亲手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调查中,东南亚是动物物种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科学家们认为,大规模种植油棕、采伐森林、开垦土地等是导致这一情况的主因。这似乎再一次印证,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元凶。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悲观。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正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一份名单,中国朱鹮、美国加利福尼亚秃鹰、蒙古野马等64个濒危物种灭绝危险度降低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这说明通过适当投资和努力,能够阻止物种灭绝。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在经济发展中生物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然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中国从未缺位。

  上世纪末,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就开始资助一系列以生态系统控制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科研项目。科学家们相信,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有利于预测我国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是“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国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22个部委参与其中。9月,刚刚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明确了今后2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描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包括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人工林树种单一,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部分重要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等问题。

  科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著名生物学家约翰·马敬能博士提醒,自然保护更多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不要对自然过多人工干预,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能量,然后去做一些大自然想做之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和自然的斗争将永远继续下去,而大自然始终会战胜,返回到其原本想要走的轨道当中。”

      以生命呵护生命

  联合国在其《千年生态评估报告》中指出:“人类在过去50年里比有史以来任何时期都更快速和更严重地打乱了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在超量开发,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种植的土地比18和19世纪加起来还要多,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的灭绝,更是史无前例,地球自然史正在迎来第六次的物种大灭绝即生物多样性丧失。据野生救援组织主席史蒂夫介绍:全球每年有近2.7万个野生物种灭绝,确切说是每天灭绝74种,每小时灭绝3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生存的警示,这是危险的信号!

  生态系统环环相扣,动植物种唇齿相依。人类曾经滥砍滥伐过度渔猎,如今又在过度地开发使用化石能源,换来的结果就是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而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与砍伐热带雨林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失去了生命维持系统就不会再有物种的多样性。因此,保护是前提,可持续利用是关键。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地球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资源,还是与人类的消耗量基本平衡的。但1985年以后,随着人类的无度发展、疯狂发展,突破了这个平衡点,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资源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资源量的120%,相当于每年20%的“本金”被消耗掉,吃老本导致生态系统整体状况每况愈下,而我们对此似乎浑然不知,消耗力度还在攀升。如果自然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自身发展超越了自然的承载力,我们自己也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呢?

  因为其价值。那为什么多样性就有价值?欧盟官员马竟能对此做过一个生动绝妙的比喻:如果一座图书馆,只有一种书,或几种书,尽管数量巨大,但失去了多样性,你会觉得这个图书馆还有价值吗?

  恩泽鸟兽,荫及子孙,这就是保护的理由。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现存的,就是保护未来。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保存的是珍稀濒危物种,呵护的是子孙的利益。因为,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再难复生,一个物种犹如一封精美的家书,家书尚在,你还可以复印,供大家传阅分享,家书(本底资源)若是遗失,纵有再高级的复印机,也无能为力。

  我们需要找出一种更为明智的针对自然世界的管理方法,这不但能够极大增加我们的财富,而且可以改善人类在21世纪的健康状况。正如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健康和福祉,就取决于地球上拥有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让我们以生命呵护生命,以众生惠及众生。 (作者为北京麋鹿苑管理处副主任)

      别让“铁蹄马”灭绝

  人们常说“汗血宝马”,今天我来说说“铁蹄马”。铁蹄马是蒙古马中的著名类群,主要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当前数量可能只有几十匹。从保护角度而言,几十匹是个什么概念?就是稍微不留心,就可能在一夜之间灭绝。

  不只铁蹄马,乌珠穆沁马、乌审马、阿巴嘎黑马……蒙古马的数量和质量在逐年下降,种质资源逐渐在退化。

  蒙古马是独立起源的世界上最古老马品种之一,古代曾盛极一时。据说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已驯化马匹。《汉书匈奴传》记载:唐虞(尧舜)以前“居平北边,随水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战国时期匈奴帝国被称为“马帝国”,匈奴马曾闻名一时。

  今时,蒙古马是否已一无是处?其实,蒙古马的全身都是宝,马奶、马肉、马脂、孕马血清、马皮、马鬃、马尾、马胃液和孕马尿等都是可以作为市场直接消费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蒙古马更可作为杂交育种的原材料,作为新品种培育的亲本。

  目前蒙古马保种主要采用动态保种和静态保种两种方式进行。动态保种即活体保种,此保种可以在原地进行,也可以在异地进行;静态保种即生物技术保种,是指保存一定数量的冷冻精液和冷冻胚胎等。动态保种和静态保种两种方式互为补充。遗传资源保护中使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冷冻精液技术、冷冻胚胎、体外受精、体细胞克隆和基因文库。最常见的是冷冻精液技术和冷冻胚胎技术,采用冷冻精液保种只能保存一个品种50%的遗传基因,为了克服冷冻精液保种的缺陷,应结合冷冻胚胎来进行保存。但由于国际赛马法律明确规定参加赛马的马匹不能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也不允许克隆,所以冷冻精液(胚胎)技术在马属动物上,还未完全成功,更谈不上广泛应用。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更被奉为“神”;自古以来赛马、摔跤、射箭被誉为蒙古族“男子三技”。没了蒙古马,我们该如何给子孙们讲述成吉思汗马背上的伟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