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岳飞死后,随着民间演义的流传,岳母刺的“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宣和六年,河北多地发生水灾,岳家难以维持生计,岳飞便前往河东路平定军投军。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爱国将领,但让人们觉得死的最冤的便是岳飞。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首,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眼看就要帮南宋收复河山,却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参与陷害他的秦桧等人,至今还在岳王庙前跪着。而岳飞死后,关于他的种种传说,也一直在民间流传。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下岳母刺字的故事。

岳母在岳飞背后刺的竟不是“精忠报国”?我们念错了900年

在成为南宋抗金名将之前,岳飞曾三次投戎。北宋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在与契丹交手的过程中落败,河北官员刘韐[gé]在河北真定府招募“敢战士”抵御辽兵。岳飞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其中一员,不久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分队长。当时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剿匪,带百余名骑兵用伏兵之计将二贼擒获。同年,岳飞父亲病逝,他回家为父亲守孝。

宣和六年,河北多地发生水灾,岳家难以维持生计,岳飞便前往河东路平定军投军。因为岳飞曾有过投军经历,所以被提拔为偏校。宣和七年,金军南下侵宋,宋徽宗急忙让位给儿子宋钦宗。宋钦宗本已启用主战派李纲守卫京城,但受不了主和派的诱惑,最终还是选择将太原、河间、中山三府割让给金朝以息事宁人。

岳母在岳飞背后刺的竟不是“精忠报国”?我们念错了900年

靖康元年,宋钦宗赵桓突然反悔割地,于是两路金军攻破太原后再次南下攻打开封。赵恒一边找人向金朝求和,一边又任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急召各路兵马勤王。在相州城中,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拢溃兵。刚刚从平定军突围出来的岳飞,看着士兵被残杀,百姓被奴役,便又生出了投军之心。但与此同时,岳飞又担心家中老母、妻儿在乱世中无法生存。

岳母在岳飞背后刺的竟不是“精忠报国”?我们念错了900年

在这忠孝两难全之际,岳飞的母亲姚氏深明大义,鼓励岳飞去参军赶走侵略者。为了勉励自己的儿子,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那岳飞背后的字又是如何演变成“精忠报国”的呢?这就与宋高宗有关了。岳飞开始抗金后,打得金军节节败退,收复了很多领土,朝野上下对他都十分赞许。为了表示对岳飞的鼓励,宋高宗特地命人为岳家军制作了一面军旗,上面就写着“精忠岳飞”。

岳母在岳飞背后刺的竟不是“精忠报国”?我们念错了900年

久而久之,“精忠”就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岳飞死后,随着民间演义的流传,岳母刺的“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那这一字之差,有何不同呢?其实这两个词大体意思差不多,只是强调的程度不一样。岳母所写的“尽忠报国”,其实是包含了牺牲的意味在里面的,体现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情怀。而精忠报国则是指岳飞把一生都奉献在抗金事业上,为国家尽心尽责。但不管是哪四个字,都表达了岳飞母亲的深明大义,为了大家宁愿舍弃小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