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浚县善堂镇原白毛村:记载乾隆年间排水纠纷裁决的仁爱碑

仁爱碑正面局部图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 文/图】浚县善堂镇邢坊村(原白毛村的一部分)东南方向有一座龙王庙,庙内有一通石碑。说来奇怪,这通石碑既不是墓碑也不是功德碑,那为啥要立这样一通石碑呢?

一通为巡抚而立的石碑

9月1日,记者在善堂镇邢坊村东南方向的田埂上找到了这座龙王庙,庙的前墙内嵌着这通石碑。石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碑身正面刻有两排大字“兵部右侍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提督衔节制全省军务兼理河道蒋大老爷仁爱碑”。

碑下有“屃”(bì xì)驮碑,碑首“蟠龙”缠绕,规格相对较高。石碑正面的两行大字,绝大部分是官名,清代乾隆时期河南巡抚的全称就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河道屯田”。而据《归德府志》等史料记载,乾隆十九年,时任河南巡抚名为蒋炳。

蒋炳,字晓沧,江苏阳湖人,雍正丙午(公元1726年)举人,1752年3月至1755年5月间曾任河南巡抚。如此说来,这通石碑是在蒋炳任期内所立。但蒋炳不是白毛村人,也未有明确记载他去世后葬于白毛村,白毛村更不是州、府、县衙的治所,为何要在蒋炳活着时为他立碑呢?

答案就在墓碑的背面,碑身背面镌刻了一篇重修三岔渠碑记》,里面记载了一件有关排水的事,正是这件事促使村民们立碑纪念。

饱受水患之苦的白毛村

龙王庙如今所处的区域已不叫白毛村,行政区划上,附近只有一个西白毛村。善堂镇政府的楚振勇介绍,历史上的白毛村是由现在的李坊、郭坊、邢坊三个村庄组成。因原白毛村人口兴旺,一度超过万人,管理起来非常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调整了一次行政区划,将白毛村一分为三,成立了三个行政村进行管理。但这三个村地理上紧紧相连,村民们习惯自称白毛村人(以下所称白毛村即为现在三个村庄的总称)。

古时两地交界处常因属地、管辖权和资源等纠纷不断,若地处三地交界区,更是问题频发。善堂镇位于浚县的东北部,善堂镇的东端也就是西白毛村和郭坊、李坊、邢坊等原白毛村区域,正好处于浚县、内黄县、滑县的交界处。几乎历朝历代,白毛村都曾和邻县的村镇发生过冲突,起因就是排水问题。

白毛村地势低洼,雨水极易积聚,每逢大雨村庄就会被积水浸泡,村民们饱受水患之苦。“我记得1963年下大雨,俺村就让水泡了。”李坊村70岁的乔军才说,由于地势的原因,邻近几个村庄的水都会汇集到这里,而后排入碑文中提及的三岔渠,最终汇入流经内黄县和滑县的硝河。

碑文记载,三岔渠“开自康熙三十八年,与内黄永丰渠大名渠……约长一十五里、宽一丈二尺、深八尺”。三岔渠的作用也记载得很清楚,“以消坡地积水”,三岔渠用途非常单一,只有排水这一个功能。雨季之外,三岔渠可以说就是一条干河沟,基本无灌溉功能。要将积水排入硝河,三岔渠势必要流经内黄县、滑县的地界。仅能排水又占用耕地,三岔渠引起了邻县村庄的不满。因排水一事,白毛村与邻县的村庄发生的纠纷难以计数。

裁决排水纠纷立碑为记

碑身上刻的《重修三岔渠碑记》记述了乾隆十九年前后,时任河南巡抚蒋炳调解、裁决排水纠纷这件事。碑文记载,乾隆十四年六月,当地一位官员奉旨前往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二帝陵寝途经白毛村,“见水势浩荡,因知旧渠淤塞,应疏通以免水患”,就将此事报告了河南巡抚蒋炳。蒋炳到白毛村后发现“……目击积水未消,询民疾苦,乡民略叙原委”。

碑文明确指出,三岔渠“民受其益亦无害于邻县”。这句话无异于给争执下了一个裁决,三岔渠应疏通且不应被阻塞,这让白毛村的百姓欢欣不已。碑文中记载,当时的县衙给乡民分派了徭役“……挑挖,不论有地无地一体出夫”。碑文还记载,为了纪念这一裁决,应“建庙宇、立碑碣”。碑文末还有当时一位胡姓河北道台、王姓知府和吴姓知县以及数名地保的落款。出于感谢蒋炳,百姓就在此处立下了这通石碑。

如今在村民嘴里,石碑取最后三个字被亲切地称为“仁爱碑”。石碑至今保存相对完好,除部分因自然风化损坏外,碑文仍清晰可见、碑身几乎没有损伤,白毛村其他古碑却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究其原因,莫过于仁爱碑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村庄的安危,一旦三岔渠被堵,再遇大雨,白毛村就会受到积水的影响。

不少上年纪的村民还记得,民国时期白毛村因排水和邻县发生了几次纠纷,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零星发生过几次纠纷。当时浚县还属安阳管辖,一次纠纷工作人员专程赶到白毛村,找到这通石碑,并拍照作为调解矛盾的依据之一。

2000年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强降雨越来越少,再加上水利设施逐步完善等,三岔渠滑县境内和内黄境内的河道已被当地村民填平,整成了田地。这让许多白毛村的老人忧心忡忡:万一下大雨,河道没了,白毛村再淹了怎么办?

白毛村因白猫除妖而得名

河南巡抚蒋炳的这一裁决,解决了困扰白毛村的一大难题,百姓自然对他赞誉有加。尽管村民们早已记不住蒋炳的原名,但碑身上镌刻的蒋大老爷”尽人皆知。

李坊村的乔军才说,传说白毛村最初信奉的是火神,当年蒋炳来白毛村实地考察的时候,火神庙香火十分旺盛。“火神庙里有位‘神仙’,传说世人有求必应。”乔军才说,“虽说十分灵验,但‘神仙’每次都索要很多贡品。”

听说此事后,正在白毛村巡查的蒋炳来到火神庙,打算拜一拜这个“神仙”。“蒋大老爷刚跪倒,火神庙里的‘神仙’就跑了。”乔军才说,“原来那根本不是神仙,是个成了精的大马猴。”传说这是因为蒋炳当时身上带着官印,而官印在民间传说中有镇妖降魔的作用,大马猴精邪气太重,“受不住蒋大老爷的一拜”。

古人在给村落命名时,要么寄托美好的希望、要么是传承自历史、更多的是以姓氏聚集地为名。相对于稻香、龙卧、王庄、李庄这些村名,白毛实在是显得有些奇特。传统文化中,毛并不是一个寓意很好的字眼儿。那么,白毛村为何叫这个名字呢?

白毛村67岁的何存计说,他小时候听父辈们讲过,村名其实是叫转了,应是“白猫村”。“老早以前俺们村是临河城的南关。”按理说,离城市这么近,村子应当相对比较安全,但不知何故,村里出了妖怪,闹起了耗子精。

耗子精为祸一方,吃了不少牲口和鸡犬,甚至有几个走夜路的行人也命丧其口,一时间全村人心惶惶。后来城里的人知道了,就派了个大官过来除妖。

官员径直走到了村口,他抖了抖宽大的袍袖,“蹿出来一只大白猫。不一会儿白猫就把耗子精咬死了”。之后,村子也就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为了纪念这件事,南关就改名叫“白猫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大家叫转了,就变成了现在的白毛村。

总值班:靳丽娜 责任编辑:韩智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