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最近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但也有人有不同意见。

经济学者刘煜辉说:“如果不举债减税,就只能两个方向。一是减支,政府吃喝拉撒的人能不能砍,政府的包袱(公共服务社保福利)能不能扔,本来就是低福利甚至负福利国家,对政府有激励的投资能不能咔嚓了。自己想后面衍生的逻辑。”“如果不举债减税,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结构性,有减那头就得开征补上,减制造业,那头就得对房子、对资产交易、对资本利得,对遗产,对等等。”

意思是,财政开支很难减,减税有减税的难处啊。

我理解,刘煜辉不是反对减税,他只是主张“换位思考”。

其实刘煜辉是多虑了。只要机制对,减税一点都不难。

上世纪90年代,银行给各地的国企输血,财政、银行养着一大堆国企,看起来问题很难解决。减少财政开支,缓解地方财政困境,怎么可能!这么多人等着养呢。

那时候很多地方发不出老师的工资。男老师找老婆都困难。

但是,一个相对良好的制度在这困难中建立了。那就是:地方政府自己负责解决问题,银行不再输血。

很快,地方的财政困难解决了!而且,还有盈余。

地方竞相招商,给企业各种税收优惠。有了投资,经济发展快速,就有了就业和税收。要财政养的人减少了,财政宽裕了。老师的地位也提高了。

2009年,我在网站当编辑,做国庆60周年的专题,需要梳理60年的历史。然后发现,在改革的年代,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推出一项减税。

刘煜辉只盯着财政支出,当然看到的都是困难。

但高手盯的是机制。

像邓小平这样的改革家,就不会只盯着那些“困难”。

一种机制下的困难,在另一种机制下根本就不是困难。

只要鼓励改革,鼓励市场经济,减税,其实不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