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1天(7月23日)】麦黄时节,新城城墙上一片荒草,西侧护城河水草丰茂。扫描拍照之后,清理倒塌的土坯砖堆积。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2天(7月24日)】上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部部门的官员和一位修复专家来工地,了解我们的发掘情况,同时与我们的文保人员共同协商发掘结束后的遗址保护工作。收工回去的路上,官员建议我们明年可以住在他们以前申遗时买来的院子里,他们免费提供给我们,但可能需要我们自己收拾。每年工作两个月,我们还要不要住这儿呢?住这儿的话有个好处,可以天天烤馕烤包子!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4天(7月26日)】偶遇中亚民族风情博览会开幕式,吉尔吉斯斯坦族(国内的柯尔克孜族)服饰秀。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5天(7月27日)】昨天开始,本年度的田野工作正式结束。在对整个遗址发掘部分进行覆盖、周围设置围挡后,即将转入室内整理阶段。估计保护工作需要五六天时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当地文化部门很重视本次发掘之后的保护工作。之前他们与德国、俄罗斯的联合考古,发掘之后都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文化部门甚是不满。因此,保护工作在一开始就列入了双方协议之内。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6天(7月28日)】下午刚到工地,就来了两个小孩。其中图上左边这个帅帅的小孩,带了一枚“开元通宝”,要给考古队。他家是红河村的,距离工地约有两公里,他说是在他家园子里捡的。考古队给两个小孩各奖励100索姆(10元),这件事再次说明当地居民还是很淳朴的。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7天(7月29日)】前往伊塞克湖畔的伊塞克历史博物馆参观,关于伊塞克湖最早的文字记载源自《大唐西域记》,玄奘的取经之路曾路过这里,留下了“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纵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的记载。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7天(7月29日)】伊塞克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吉尔吉斯斯坦传统游戏工具——两个人玩,先掷骰子,然后用石子或骨头玩。俄语名字比较复杂,意思大概是“九个洞”(翻译不知是否正确)。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38天(7月30日)】伊塞克历史文化博览园内,分布有岩画、石人、立石、石墙、石圈(石堆墓)、墓葬等遗迹。岩画、墓葬和居住遗址三位一体,是欧亚北方游牧民族古代文化的显著特征。这一理论最早由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提出,并得到了不断印证。

图文整理自微博@秦岭云,有删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