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片中这位帅得惊为天人的少年是王德民,中国石油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的时候,王德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院士。

话说,最近“AI修复老照片”上了热搜,一些年代久远的照片通过AI技术,被高清地“复原”了。

一众港星的神仙级颜值让说姐看得羡慕嫉妒没有恨。

图片来自微博

有“上海最后一位名媛”之称的郑念,年轻时的照片也被复原,气质、长相不输任何一个明星。关于郑念这位传奇女性,我们曾经写过(点击即可阅读:中年丧夫,女儿被杀,51岁历经半生磨难的她晚年独居美国,被誉为最后一位名媛)

年老时郑念和年轻时郑念照片对比

万万没想到,连已经去世40多年的林徽因,被AI修复成了“网红脸”...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在微博上转了一圈,最让说姐最过目难忘的是下面这位👇

图片来源自人民网

在那个没有任何美颜、P图、打光的年代,就连证件照都挡不住他的丰神俊朗。

照片中这位帅得惊为天人的少年是王德民,中国石油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来源自人民网

中瑞混血的他融合了东西方长相的优点,肤色白皙,五官深邃,眉眼清秀,一副翩翩贵公子的模样。关键人家不仅帅,而且从小帅到大,帅到老,被广大网友们称为“科学界的吴彦祖”

前方高能预警!!!

图片来源自网络

虽然看过照片的大家都说王院士帅气得压根不像实力派,但王院长就是“现实版的江直树”,不仅长得帅,而且脑袋瓜聪明,小时候是学霸,长大了是科学家,一生的事迹堪称传奇。

图片来源自网络

1937年2月,王德民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

父亲王世贵是留美归来的医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学医期间,他遇到了一位瑞士女孩。瑞士女孩谈吐大方,美丽开朗,而王世贵举止优雅、学识渊博,两人一见倾心,彼此爱慕,最终结成连理。

女孩跟随丈夫不远万里回到了中国,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文雅娴静的中文名字——“文安清”。

图片来源自网络

王德民是家中的幺子,长相上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微卷发、高鼻梁、浓眉毛、深眼窝,加上雕刻般的立体五官,组合在一起活脱脱就是电影里“萌化人心”的小正太。

图片来源自网络

虽然知乎上有人提名他是最符合中国式标准的帅哥,但那样俊美的混血五官和超高颜值却成为了他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图片来源自知乎

从小王德民就因为混血的长相饱受非议,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受到排挤,所以比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玩闹闹,他更喜欢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

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学前教育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用英文教他读书说话,家里人也都用英文交流,因此从小王德民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识几个汉字。

因为不认识汉字,王德民的小学学习生涯刚开始十分艰难,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也无法和小伙伴们交流,只能靠着死记硬背汉字的形状,一点点学习。

图片来源自人民网

但学会中文之后,王德民的各科成绩扶摇直上,次次考试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因为成绩优异,王德民从初中就被保送到北京汇文中学,中学时期,他刻苦用功,各科成绩都接近满分。

图片来源自人民网

在中国旧社会,王德民父母这样的涉外婚姻十分罕见,加之家里没有无产阶级人士,政治上被认为是先天不足。那时候,谁都没有想到,王德民“洋气”的外貌竟改变了他一生的方向。

高考时,王德民拥有近乎满分的成绩,却被清华大学拒绝录取,最终被调剂到了第五志愿——中国石油大学。

其实那时候的王德民对石油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为了能去上大学,他只能妥协。他说:“是石油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石油事业。”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石油学院5年的学习生涯中,王德民不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门门功课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还积极参加校运动会,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

作为学校的模范学生,1960年,在王德民即将毕业之际,学校向他表达了留校的意愿。

只是,王德民没有接受学校的邀请,他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工作。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他的决定和当时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关系。

50年代,中国的石油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石油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而就在他毕业之际,中国石油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即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

当时的他,抱着奉献祖国的一腔热血,一心想要投入伟大的石油科研事业中。

就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放逐”到荒凉艰苦的北大荒,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他的心愿和牺牲奉献并没有人“买单”,偏见和排挤依旧如影随形。

当王德民不远千里奔赴石油开采前线,却被潦草地安排在牛棚住下,一句“具体工作岗位待定”就把他打发了。

牛棚的条件委实艰苦,特别是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那里经常下雨,棚里便和水帘洞一样,到处滴滴答答,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有时候睡到一半,才惊觉自己身上已经被淋湿了。

但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王德民始终没有抱怨,相反,他总是宽慰自己,牛棚地方宽敞,不算委屈自己。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个采油专业出来的高材生,却要亲自下井,作为挖油工人参与工作。每天工作艰辛劳苦也就算了,工地伙食供应也十分差劲,王德民经常填不饱肚子,被饿到头昏眼花。

这样的工作安排任谁都要感到愤愤不平,但王德民没有,他把这样的艰苦生活当成了积累实际生产经验的好机会。他告诉自己,只要有足够的经验,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语权。

图片来源自网络

每天工作在第一线,王德民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并没有考虑到井与井之间的干扰,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误差也会越来越大,上层领导们为此头疼不已。

为了找到适合大庆油田的科学测压方法,24岁的王德民废寝忘食,白天照常参加工作,晚上就自学俄语,研究数学,推导公式。仅仅花了6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采油中重要的油井压力计算问题,这个全新的计算公式被命名为“松辽法”。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个计算方法十分精准,误差很小。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仅仅花了6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让国内专家们苦恼不已的难题,王德民的名字也因此第一次被大家所熟知。

在自己的科研基础上,王德民不断修改,深入研究,优化测压算法,但他的优秀成绩却换来了其他人的眼红嫉妒和暗中打压。

他的家被连抄了3次,大字报铺天盖地,莫须有的罪名层层加身。他的妻子也被逼迫和丈夫划清界限,因为精神备受折磨,得了忧郁型的精神狂躁症。

在被改造的那几年里,王德民对妻子不离不弃,体贴入微。只是妻子发病时针对性极强,专对王德民一个人。为了避免刺激她,王德民只好搬到办公室住。

这个家因为有心之人的恶意中伤,徘徊在破碎的边缘。

图片来源自网络

之后,夫妻俩便双双被下放到工地劳改。也因此,那几年我国的石油事业,一直停滞不前。

一直到1970年,因为周总理的批示,王德民得以重新回到大庆。

即使那几年的浩劫让他和他的家庭饱受摧残,但他从来没有改变那份对科学的热忱,以及对祖国的忠诚。

图片来源自网络

好在自那时起,他终于得到了平等的对待,他的才能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带着科研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研究井下工具,从绘制设计图到投入实验,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

因为王德民的努力,大庆油田全所人员仅花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20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令海内外专家频频侧目。

其中,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压裂法”,一次可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过70多个薄油层,国际上类似的技术一次只能压开3至4个油层。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增加6亿吨,推广使用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图片来源自网络

1978年,王德民被正式任命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后来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

因为身份的改变,王德民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不仅仅需要抓紧单项研究,还要组织全体科研人员一起攻克技术难关。

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大庆油田的产量每年都在上涨,平均采油率高出世界水平的40%。

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当时的他集中精力研究三次采油技术,要知道,当时全世界的采油技术,在同一片油田上只能二次采油。

但王德民认为,一定有方法可以实现第三次采油!!!

在他的反复实践下,工作人员成功将国际上很难应用的聚合物驱油三次采油方法运用到了大庆油田的开采工作上,光1996年这一年时间,这种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图片来源自 百度百科

不仅如此,王德民院士还在中国及国际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并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

当王德民带着中国石油事业大步迈进,他的成就和荣誉也让王德民这个名字响彻国际石油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摇摇头,一点动摇的心思也没有。

他说:“和国外比,我的工资不算高,但足够我用。世上有哪个地方有条件让我组织几万技术人员向大自然进军?有哪个老板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只有中国。”

图片来源自网络

1996年的时候,王德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院士。几十年过去,曾经的“小鲜肉”变成了现在的院士爷爷,只是他风采依旧,好多年轻人都夸他是“史上颜值最高的科学家”

图片来源自知乎

面对这些赞誉,王德民院士自己却豪不在意,反而说:“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论相貌。”

也许是因为王院士的前半生曾被不同的样貌所累,也许是对于王院士而言,外表的华丽并不值得一提,只有才能和科研事业才不可辜负。

图片来源自人民网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王德民院士也是个文雅的人,他会弹钢琴,也喜欢音乐、舞蹈、电影和喜剧,但在工作面前,这些兴趣爱好通通都要靠边站。

而身为工程院院士,其实王德民每年都享有公费旅游休假,但这么多年,他从未享用过这些权利。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平常不是给学生上课,就是自己默默埋头研究工作。

图片来源自 豆瓣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图片来源自豆瓣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王院士这一生,功勋卓著,但他的成就却鲜为人知。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为实现中国石油的自给自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如今的流量时代,王院士的“走红”让人又欣慰又遗憾。

遗憾的是群众的关注永远聚焦在惊为天人的颜值;欣慰的是,在俊美的外貌之下,王院士这一生在科研事业上的苦苦追寻和默默奉献终于有机会让更多的国人知晓,并指引年轻一辈的学习。

希望未来,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收获更多的“粉丝”和赞誉,他们的付出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图片来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