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在这场情节注定跌宕起伏的大戏中,最先为自己加上一道劫难的就是特蕾莎·梅本人,因为她首相生涯的成败得失,都将系于脱欧这件事上。只是,脱欧对于英国来说太过重要,这个烂摊子耗费了梅姨太多精力,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周旋已经让梅姨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今天,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正式结束了她不到三年的首相生涯。

在几天前的辞职声明仪式上,向来坚韧的梅姨,还是在最后的几十秒里忍不住哽咽破音,泪洒现场。

图片来源:Google

然而当时间回到3年前的夏天,一切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彼时,面对英国脱欧这一“至暗时刻”的困境:早已声明脱欧后便不再担任首相的卡梅伦一身轻松,积极倡导脱欧的伦敦市长鲍里斯退出选举。

唯独梅姨,这位原本不为国人熟知的名字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冲动脱欧”后茫然无措的英国人,似乎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刚过花甲之年的女士身上。

三年脱欧,一把辛酸泪,梅姨是如何走来的?

勤奋要强的中产家庭小孩

1956年,特蕾莎·梅出生在英格兰东南部伊斯特本的一个中产家庭,是家中独女。和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一样,特蕾莎也是牧师的女儿,并且父亲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蕾莎9岁圣诞节的时候,村子里正好发生车祸,身为牧师的父亲在日常工作之后,会带上礼物去拜访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表示慰问。

图片来源:Google

因此小特蕾莎必须等到晚上,才能收到属于自己的圣诞礼物,但这没有让她太过失望,那时的特蕾莎已形成一个观念,自己的需求应当排在教区居民之后。

作为牧师的父亲在道德思想上秉持仁慈、友善,致力于为多数人而非少数权力阶层谋取福利的愿景,也成为了特蕾莎一生的理想。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特蕾莎从小就看了很多书,并开始对政治感兴趣。

10岁时的特蕾莎·梅

图片来源:Google

她可以平等地跟父亲对谈,将任何一项有关政治的谈话变成一场辩论,但从来没有遭到训斥。12岁那年,特蕾莎便立下了自己的志向:从政,帮助更多的人。

特蕾莎相信,成为议会议员特别是成为首相是一种无上光荣,在获取特权的同时,也能服务人民和国家。

青年时期的特蕾莎

图片来源:Google

到了入学的年纪,作为中产的孩子,特蕾莎没有办法向卡梅隆这样的精英家庭子女一样,从小入读伊顿公学。但这并不妨碍特蕾莎的优秀,这个早慧而勤奋的孩子,总是非常努力,她时刻全力以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

在学校,特蕾莎总是按时完成作业、提前做好准备,对那些在学习上走捷径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学霸的“清高”。

据特蕾莎的同学回忆,每当在历史课上,其他人和历史老师谈及一丁点无关话题时,特蕾莎就会不耐烦地指责他们,她总是想讨论正常的话题。同学们觉得她过于严肃,过于保守甚至有些孤芳自赏,也看起来并没有多大魅力。

图片来源:Google

少女时期的特蕾莎发育很快,很快就超过同龄人,像后来的首相特蕾莎一样,从这个时期就开始驼背,这位高个的驼背少女渐渐在学校里显得不那么合群。

但特蕾莎似乎并没有太过在意外界的声音,品学兼优的她很快用行动向同龄人证明了自己。

1974年,特蕾莎从普普通通的公立学校--惠特利公园综合学校(Wheatley Park Comprehensive School),顺利考入牛津大学圣休学院学习地理。

这个久负盛名的学院当年还只招收女生,牛津大学历史上在英语、历史、法律和物理专业中取得最好成绩的女生都来自这里,人们熟悉的政治家--昂山素季也毕业于此。

昂山素季参加牛津校园典礼时

图片来源:Google

在牛津,特蕾莎得以继续孕育自己的政治梦想。

特蕾莎的大学好友回忆:“特蕾莎曾说过她想成为英国的第一任女首相,那时她经常拉着我参加各种政治讲座”。除此之外,特蕾莎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保守党派,并担任有“首相摇篮”之称的牛津辩论社社长。

与此同时,特蕾莎不仅为未来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础,更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伴侣--菲利普·梅。(点击链接阅读原文:梅姨访华签下90亿英镑大单,还狠狠秀恩爱撒了一把狗粮…)

特蕾莎·梅与丈夫

图片来源:Google

这个出生在中产家庭的男孩,在朋友们眼中一直是个“矜持、善良、礼貌但有一些腼腆”的人,这一对本来素不相识的牛津学子,在1976年的一场校园联谊舞会上相遇。

当穿着红舞裙的梅姨向着菲利普缓缓走来,他好像一下子就沦陷了,“当时我就想,她真是太可爱了”。

学生时期的梅姨和菲利普在牛津参加活动

图片来源:Google

两人在相识三年后,于1980年9月结为连理,此后三十多年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生命中的各种风风雨雨,至今风雨同舟、十分恩爱。

事实上,生活的打击很快来临,在两人婚后不久,梅姨的父母先后不幸逝世。作为家中独女的梅姨在短短一年内就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双亲,人生仿佛瞬间跌落谷底。

就在此时,丈夫菲利普温柔而深情地陪伴在她身旁,开导抚慰着她,帮助她走出人生中这一片阴霾。

时至今日,每当梅姨回忆起失去双亲的那段灰暗时光,也依然对丈夫充满了感恩。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丈夫的感激之情:“那对我真的很重要,他是我坚实的后盾。

通往唐宁街10号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梅姨进入了金融界,先后在英伦银行、银行同业研究组织等机构工作。但儿时的梦想,并没有随着年岁渐长而消失,反而渐渐成为了她为之不断努力的终极目标。

20世纪80年代,梅姨开始进军政界。

或许得益于大学时期的辩论经历,即便经历了两度参与下议院大选失败,梅姨毫不怯场,头脑清晰,逻辑严密,而且不会轻言放弃,并在1997年,成功当选下议院国会议员。

1997年5月,特蕾莎·梅当选议会议员时,发表胜选演讲

图片来源:BBC

那一年她已经41岁,看起来不算年轻,与比他小10岁的牛津校友卡梅伦相比,梅姨的劣势明显。

当时,人们笑称前首相卡梅伦的高层决策圈都是一帮“伊顿老男孩”,他们平均年龄比特蕾莎·梅年轻10-15岁,都是来自伊顿公学的富家子弟。但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英国政坛,梅姨已然用铁的意志、坚韧和过人的智慧,在"男人俱乐部"一样的英国政坛逐级攀升。

彼时,梅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能力惊人,工作杰出而给人印象深刻,总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的人,然后全神贯注地工作,一直到下班都维持这种状态。

与此同时,同事之前也悄悄流传着“她总是受人尊重,但并不受人喜欢。

在同事间,梅姨是出了名的“不合群”,她抗拒和同事们在下院的酒吧中长时间地闲聊,也从不夸夸其谈,不愿意表面上与他们热情地寒暄,因此她也从未和他们建立长久的友谊。

正如梅姨竞选时的宣传一样,梅姨描述自己:“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华丽的政治家。我不在电视演播室出现。我不在午餐时说八卦。我不在议会的酒吧喝酒。我不经常坦露自己的感情。我只是应对摆在面前的工作。”

“我知道一些政治家因为意识形态的热情而追求高位。我知道其他人这样做是出于野心或荣耀。但我的理由要简单得多……我记忆所及,公共服务一直是我这个人的一部分。”

梅姨的辛苦付出的确带来了显著的成绩,并创下英国政坛的多项纪录: 2002年她成为英国保守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2010年她被任命为内政大臣,也是英国历史上第4位担任重要国务官员的女性,和任职时间最长的内政大臣。

特蕾莎·梅2014年在警察联合会年度会议上表示,

内阁大臣一上任,梅姨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对诸多弊病的英国警察系统出手。

她一改英国警察工资入不敷出、执法效率低、办案能力差的局面,剥夺腐败的警察联合会所有的公共拨款,重建警务学校系统。一方面降低了警察的人数,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工作效率,将英国犯罪率降低了20%,达到30多年来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梅姨在伦敦奥运会举办前的救场举措也堪称经典。

当时,受雇保护奥运场馆的士瑞克保安公司的安保工作令人堪忧,原定招募和训练10000名警卫,但实际工作远远落后于计划。

直到开幕前16天,士瑞克保安公司才最后勉强披露实际状况,这让筹备工作陷入混乱。

眼看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要成为史上最大的笑柄,特蕾莎雷厉风地接管了局面,她直接让士瑞克保安公司走人,顺便追回8800万英镑的开支,然后命令陆军接手保卫工,并亲自参与每日举行的眼镜蛇会议,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

在奥运会举行以前,一半的选民认为她应该辞职,但等到特蕾莎穿着英国国旗的高跟鞋出现在奥林匹克体育场时,她已经成了奥运会的拯救者,身边包围的是蜂拥而至的热情观众。

至此,梅姨的一切表现,都让人们看到了她果敢、利落、能干的一面。

“自信而来,哽咽而归”

时间来到2016年,脱欧公投的结果导致卡梅伦下台,梅姨虽然反对脱欧,但由于在公投期间的灵活态度,获得了保守党内的支持,成为了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第二位女首相。

在脱欧公投结果指向欧洲后,作为首相的梅姨选择尊重民主的意见:“脱欧就是脱欧,对决已经结束,公众得到了裁决”。

特蕾莎·梅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组建新政府

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二位女首相

图片来源:BBC

在就任首相第一次公开讲话中,梅姨表示自己将会为英国争取最好的脱欧条件。她还说,脱欧以后,将为英国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进取、崭新以及积极的角色。

丝毫没有临危授命的疲态。

图片来源:Google

彼时,梅姨以“强硬、干练、果断、有领导力”的形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冲动脱欧”后茫然无措的英国人,似乎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刚过花甲之年的女士身上。

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在这场情节注定跌宕起伏的大戏中,最先为自己加上一道劫难的就是特蕾莎·梅本人,因为她首相生涯的成败得失,都将系于脱欧这件事上。

面对脱欧的时限不断临近,梅姨在三年的任期里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这件事似乎也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甚至成了她“被逼宫”,要求主动辞职下台的直接原因。

哪怕在脱欧之外,梅姨在任的近三年里正如她自己曾经所期望的那样,“帮助到更多的人”。

基本解决了财政赤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心理健康,降低精神病患率……梅姨所实现的政绩,对于自从脱欧以后经济一度陷入停滞甚至后退的英国,无疑是打了一剂强而有力的定心针。

只是,脱欧对于英国来说太过重要,这个烂摊子耗费了梅姨太多精力,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周旋已经让梅姨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在脱欧各项问题之外,英国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也一次次消耗着梅姨在英国人心目中的信任。

最终,这一切不得不以梅姨辞职的局面收场。

现如今,

在一片不看好声中梅姨终于辞职

但脱欧这个“烂摊子”

不过是在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

等待下一位选手的接盘

回望梅姨的从政之路

人们眼看着这位花甲老人

经历着一次次惨败,又一次次地爬起

却少有人能够体会她的艰难与拼尽全力

“自信而来,哽咽而归”

这饱含深意的八个字

可以说是对梅姨这三年生涯的最好描述

也许现在退下了,就是对她最好的结果

过了今天,梅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下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