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让我们对唐玄宗晚年的令利智昏,杨国忠的自私自利以及唐朝廷的腐败而感到极度的愤恨,但同时我们也感叹乱世英雄儿郎们精忠报国的前仆后继!

安史之乱中死战不退,保障唐廷经济屏障,内部倾轧而死于叛军

在平定这场战乱的九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最为我们所熟悉的莫过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除此之外颜真卿、颜杲卿两兄弟也是当仁不让,青史留名的亦或是埋没于历史长河的,他们曾为国家的稳定而奋斗在第一线,他们都是我华夏的最强底蕴。

河南战场,仅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一个月,就成为了唐军和叛军对峙的前线。在这里,双方曾经多次拉锯,可就战略争夺而言,河南怎么算都不能说是主战场,可就是在这个区域,安史叛军曾与驻守的小部官军展开过激烈的大战,为此涌现出了两名流芳百世的爱国英雄,张巡和许远。

的确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两位,就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而言,他们已经不再鲜为人知,成为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不时的感叹这两位古人的情怀和节操。

安史之乱中死战不退,保障唐廷经济屏障,内部倾轧而死于叛军

张、许两人不过是两个微末的地方小官罢了,可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主动承担了与之位置不相符的责任,张巡起初守雍丘,在数月之间,多次击败了叛军的进攻,后来迫于叛军的威势,而不得不退守宁陵。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大将尹子齐带领13万大军攻伐睢阳,张、许二人开始合力抗贼,合兵共计6800人,可就是在如此悬差巨大的情况下,他们守住了睢阳10个月,前后四百于战,杀敌十几万,破城之日,两人全部英勇就义。

想必这个历史事件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吧。而今天笔者要讨论的是,张、许二人前后坚守住了睢阳这个江淮的屏障,这是战略上的胜利。众所周知,安禄山叛军就是想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洛阳,然后下长安,让唐廷处于慌乱之中,无力组织兵力,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拿下江淮地区。须知,兵者,无外乎于钱粮,这是一切稳定的根源之一,而当时,南阳和睢阳就处于激烈的兵祸之下,在叛军占据中原之后,唐玄宗入蜀,唐肃宗继位灵武,唐中枢的重建和对叛军的平定,这都需要有着巨大的财政来支撑着,从当时的局势看,江淮地区的财富能否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史之乱中死战不退,保障唐廷经济屏障,内部倾轧而死于叛军

而作为江淮屏障的睢阳,其能否守住,就关系着唐王朝的何去何从,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斗,是一场系唐帝国的生死大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此巨大的责任让张巡和许远这两个地方官来担当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不过英雄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气节,使得他们于睢阳阻挡住了叛军几斤一年的步伐,虽然于公元757年十月被攻破,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给帝国争取到了有利的时间,这段日子中的江淮财富保证了唐廷缓过了前期的措手不及和慌张无度,重塑了军队和中枢,稳定了军心,有效的阻挡住了叛军的步伐,让其后续也无力再向江淮之地派兵,这是战略的胜利。

安史之乱中死战不退,保障唐廷经济屏障,内部倾轧而死于叛军

其实,与其说张巡、许远等人是因为力战城破被叛军杀死,还不如说是因为唐廷内部的纷争,坐视不管而眼睁睁的看着而死。当是时,张、许面对着叛军的攻势,于是派遣大将南霁云向各地唐军求救,可是他们却全然不管,佣兵的就有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灵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以及在彭城和谯郡的尚衡和闾丘晓。而导致他们坐观睢阳被攻破的原因却是来自于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矛盾纷争。

以一腔热血,以坚守死战换来江淮地区的经济命脉对中央输血,实质却因为内部的相互倾轧而成为了叛军的刀下亡魂,张巡、许远乃至于死于宦官之手的封常清、高仙芝等人无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安史之乱中死战不退,保障唐廷经济屏障,内部倾轧而死于叛军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