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这句话想必在岁末年初,大家相互开口问候时,是一句出现频率颇高的词。

那些好久不见的旧友,许久未能问候的事物,一旦出现在眼前,熟悉感依旧,亲切感依旧,包括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声音。

陈楚生的新歌《好久不见》像是他为很多个和他一样有故事、有经历、有情感温度、也有感性态度的听众演唱的一首“量身定制”的歌;因为足以触发每个人的情感柔软面,《好久不见》还被一部文艺片选为主题曲,更加重了这首歌慢热、耐听、动人的音乐属性。

若你更是一个听随陈楚生十多年的资深“花生”,那么陈楚生表达在《好久不见》这首歌中的“无炫技”式的朴实演唱方式,是不是有一种令你感慨对陈楚生音乐最初心的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的陈楚生,朴素归来,更有力量

从个人到乐队再回到个人,“歌手”陈楚生这个身份,我们在音乐里好久不见了。

之于技术表达方面,由荒井十一制作、刘胡轶担任编曲的这首《好久不见》,在岁末一众豪华大歌拼杀的市场环境中,返璞归真地用弦乐和钢琴的配置,垫在陈楚生的情感与 vocal 之下,把最触及人心底的感动唱了出来,

像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给听者递上一杯暖手热茶,暖手暖心的同时,音乐留下的后味也留香许久。

从陈楚生的演唱,到词、曲、编、配、制的整体呈现,《好久不见》不以先锋炫技式的技术抢耳,努力量体裁衣地把“贴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层层递进。

再之于歌曲内容表达的受众而言,《好久不见》的扎心程度极容易令人联想起几年前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而又着实在聆听者的身份上,有着明显的倾诉区分对位设定。

《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给辛苦养儿育女的父母一辈;《好久不见》更多唱给同龄人。

大家因为不同的机会或巧合相识进而成为好友,又再被社会洪流推着前行,在各自的职位上努力打拼,有时忽略了好友邀约,甚至忽略了关心自我,当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下再度相见,一句“好久不见”的问候,就胜过万千物质安慰,精神上的满足简单朴素到如此容易达成,歌词不玩文字游戏,“要多吃点 / 穿得暖一点”的词一出来,那就是真真切切的好友之间会问的关心话语了。

在这个要总结、要展望、要乐观的时节中,就算我们难免会再匆匆一见,会无法战胜老去的年华,但简单的关心、真诚的爱意表达,“好久不见”四个字仍能勾勒出人与人之间最不需雕琢的关心与动人力量。

陈楚生的《好久不见》是一首无预警就唱进人心的好歌,留在听者心底的感动余温并不因为歌曲本身的柔软质感而有所减弱,反而越听越有着无限后劲的感动与共鸣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