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火腿又称火朣,浙江金华汉族传统名产之一。具有俏丽的外形,鲜艳的肉,独特的芳香,悦人的风味,即色、香、味、形,"四绝"而著称于世,清时由浙江省内阁学士谢墉引入北京,已被列为贡品,金华出产的"两头乌"猪,后腿肥大、肉嫩,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数月乃成。香味浓烈。便于贮存和携带。

相传,宋代义乌籍抗金名将宗泽,曾把家乡"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赐名"火腿",故又称"贡腿"。因火腿集中产于金华一带,俗称"金华火腿"。后辈为了纪念宗泽,把他奉为火腿业的祖师爷。至本世纪30年代,义乌人在杭州开设"同顺昌腿行"和"太阳公火腿店",堂前仍悬挂着宗泽画像,显示正宗,誉满杭城。

金华火腿金华火腿兴于宋,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金华火腿品质即"四绝"特色的形成,是与金华地区的特定条件紧密相关的。

首先,金华火腿是选用金华猪尤其是两头乌为原料制作的。金华猪具有皮薄骨细、肉脂比例适当、肌肉细嫩、肉质鲜美等独特优点,是制作优质火腿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主要是:金华的盆地地形和古时交通不发达,给金华猪形成一个天然"封闭"选育环境,使其优良性状逐步稳定和纯化;金华四季的气候温度较为适宜金华猪的养殖,使具有中等形态、皮薄骨细、早熟易肥

其次,产区人多地少,劳动人民历来有吃苦、勤荣、智慧的传统,促成了金华火腿加工的特残工艺和精湛技术,且在总结千百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独特优点和风味的金华火腿"家族",在中国火腿业中独树一帜,无以伦比。

再次,是金华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即在火腿腌制期温度适宜,洗晒期则日照充足,发酵期温湿度恰当,使产品得以逐渐风干,正常发酝,自然成熟致香。

火腿的制作经历鲜猪腿验收、修割腿坯、腌制(腌制间、腿床,总盐量为鲜腿重的9%~12%,亚硝酸钠用量≤0.3‰)(共六次)、浸腿、洗腿(盖印、第一次、第二次)、晒腿、整形(若干次)、发酵保管(温度≤35℃;相对湿度70%~82%,发酵间)(修干刀、虫害检查)、落架分级、堆叠(翻堆擦油)、成品等八十几道工序。

金华火腿有益肾、养胃、生津、壮阳、固骨髓、健足力等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病人恢复元气,老人益寿延年,妇女产后养身,吃点火腿,既能促进食欲,增添口福,又得到滋补,增进健康,一举两得,妙不可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