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上是否存在流派,清代以前没有人提及,清人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南朝人将这种品评用于书法,把够水平的书法家按其书法成就高低划分等级。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书法的品评及风格和流派。

关于书法的品评

书法品评是欣赏者对书者作品的品味给予的评价。在古代《汉书》“古今人物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魏晋时期更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将士人按其才能分为九品,授予相应的官职。南朝人将这种品评用于书法,把够水平的书法家按其书法成就高低划分等级。这种划分使优秀书作受到社会重视和保护,也使欣赏者有了一个认识作品好坏的参照标准,所以书品的出现无论对于书法珍品的产生、保管和欣赏都是有益的。

最早的书品著作是梁代庾肩吾的《书品》。他将当时所见的善草、隶者128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如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总共为九品。他将“探妙测深,尽形得势”和“动风采”、“疑神化”的张芝、钟繇、王羲之列为“上之上”,即最高品位。将“五味一和、五道一彩”的卫宣等人列为下之下,作为最低的品位。到唐代,李嗣真作《书后品》,在庚肩吾的九品之上又加上逸品。理由是“出于自然”,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审美观点。

影响最大的还是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所定的神、妙、能三品。北宋朱长文《续书断》提出区别三品的理由是:

“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

清人包世臣、康有为的分法又有不同。康有为分为神、妙、高、精、逸、能六品。

包世臣分为五品,并提出划分的标准: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以上分法虽不尽相同,但对诸如王羲之等成就很高的书家,都是放在最高品位。由于信仰和派别不同,或者艺术风格的爱好不同,对有些书家,如对董其昌,看法却分歧很大,所给予的品位也就差别很大。但不管怎佯,一些书家在书法成就上所达到的层次的确有所不同。古人的这些品评可以作为参考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书法中的风格和流派

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是事实,但也存在派别成见或美学观念、阶层爱好的不同,对某些好的作品长期视而不见,或虽很熟悉而贬褒不一。譬如北朝碑刻中精品甚多,有些可入神品,但清代以前,当时的书法家却不承认,以至埋没千年。后来才使它们重新受到重视,并提到很高的地位。

书法上是否存在流派,清代以前没有人提及,清人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指出南朝擅帖,北朝擅碑,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其说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由于他和包世臣等人的提倡,使碑学复兴,大大改变了书坛面貌,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很大。熊秉明先生从古代哲学观点出发,提出古代书坛存在六大书法体系。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审美追求也不同,对书法成就的看法也就差别甚大。他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所分六派为:写实派、纯造型派、唯情派、伦理派、自然派、禅意派。这六派的主张、追求各不相同,甚至相反。

古代书家的风格不同,又各有传派,之间有时也有矛盾,甚至形成对立,如清人梁巘曾说:

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复学欧、颜诸家病董弱。

我们从历史上看,即便是一些书法大家也曾有过认识上的起伏,存在贬褒不一的情况。另外,一个人的爱好也会改变。如欧阳修开始对李北海的字很不喜欢,后来改变看法,爱之最深。这些只是说明人们对艺术品认识的复杂性,说明美的欣赏也受社会观念、时代思潮、个人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