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朵云轩美术馆昨天起开始对外展出“延安颂——朵云轩当代现实题材木版水印精品展”,堪称一场珍贵而罕见的“红色木版水印展”。朵云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雕印的数量可观的当代现实题材绘画作品,包括大至丈二匹纸印制的钱松嵒《延安颂》,小到巴掌大《公社人物造像》,其中不乏名家傅抱石、顾炳鑫、梅肖青、黄永玉等名家作品,也有全国全军展览优秀作品,甚至还有户县农民画。今天回望这些作品,朴素的笔墨和造型给人的直观感受仍是真诚。朵云轩木版水印的工艺师们饱含真挚地运用刀头、棕刷,再现那个年代的笔情墨韵。

图说:六七十年代的朵云轩工艺师们 官方图

画家直接参与雕版过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表现现实、礼赞现实成为时代艺术创作主体,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告诉记者:“为了赶上1965年国庆献礼,钱松嵒的《延安颂》由两人一班,三班倒轮换日夜加工印出来的。《延安颂》在当时是单张纸幅面最大的作品,存世量十分稀少。”

图说:《延安颂》 官方图

其中不少作品,是朵云轩专程邀请画家完成的,比如军旅画家、战斗英雄杨列章的作品《韶山》就是朵云轩请画家去了趟韶山写生完成的。

1971年,遵照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济南市美术创作学习班的刘宝纯、于太昌、张登堂等人赴黄河两岸写生,举办黄河写生组画展览。刘宝纯作品《黄河花园口》参加全国美展。次年,三十幅反映黄河新貌的主旋律创作作品《黄河(国画)》出版。1974年,朵云轩木版水印选取了《黄河》组画中的八种,邀约刘宝纯、于太昌、张登堂三位画家来朵云轩,根据木版水印的特点和要求重新创作。“当时画家们入住衡山路237号三楼,与制作团队一起商量着如何用颜料,如何印,画家直接参与了雕印的过程。”

画作时代特征明显,雕印精工,允为朵云轩木版水印1970年代精品之一,惜雕版未保留下来。

图说:《欧阳舍身救列车》 官方图

为传承技艺起到重要作用

这批现实题材的木版水印作品对于朵云轩的技艺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名川表示,“从传承角度来说,朵云轩六七十年代已停印传统书画,除了当时1970年代刻四部雕版书外,这些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使技艺保持着高品质的传承,没有断裂,否则,队伍可能会散去。从工艺上而言,这一时段的作品也不比前后时段的作品差,从人物和山水的套印技艺上,都有新的收获。”那个年代,不以经济为考量标准,朵云轩1965年到1973年期间所制木板水印,件件皆精品,钱松嵒甚至在店堂里匆匆一瞥之下,错把《井冈山大瀑布》的木板水印作品,当作了自己的原作。(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图说:《井冈山大瀑布》 官方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