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本人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贾平凹的《废都》一出,其人就与一个“色”字脱不了干系了;而他原来在读者中的好人缘好像也就此作“废”。至于我自己,首先是不喜欢《废都》里那个主人公“庄之蝶”的名字,觉得太过艳俗,再加上彼时的纸媒口诛笔伐,自己在文学阅读上的道德洁癖也就进一步被挖掘,于是那时撞到《废都》之后,也就胡乱翻翻,而且不关心其叙事,只关注那里面的框框了。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一晃就是十几年过去,前两天在图书馆里面,又遇见了贾平凹,这次不是《废都》,是《浮躁》。《浮躁》是读过的,时间更早了,《浮躁》写的不过是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的故事罢了,情节仿佛是路遥《人生》的翻版,只是文字耐琢磨一些而已。二十年后,我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看见了《浮躁》,犹豫了一会,记起了这两种莫须有的印象,心下有了些怀疑,于是立刻决定借书来看,这样,我终于不再绕着“贾平凹”这三个字走了。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浮躁》确实是当得起一个“好”字的;不少人都说,《浮躁》写的是八十年代中国商州农村改革的故事,也有人把《浮躁》归入“文化寻根小说”或者“乡土小说”的,从情节和内容来看,这大约都是不错的。可是二十年后再读的时候,我却不断怀疑这所谓中国农村改革的故事,和“改革”的字眼,和小说里俯拾皆是的民俗物事,不过是贾平凹彼时人生观念的一个寄托而已。因为越读到后来我越感觉,小说的叙事固然宽阔,取了所谓中国画家“散点透视”的笔法,所揭示的主题却未必宏大。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金狗是州河上的一个人物,自小不甘画匠儿子的身份和受人耻笑的命数,先是仗了自己的好水性,后来凭借着人事上的机敏警锐,伙了儿时的玩伴雷大空和福运,忍了屈辱,用了心机,和州河边的望族田家、巩家斗,结果,金狗不但成了州城报社的记者,在和田、巩两家的争斗中居然也取得了不少局次的胜利。那一时的风光无限,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的。然而到头来,金狗却未料到他的两个伙伴,一个雷大“空”落了个财、命两“空”,另一个福运则是“福运”化为了“浮云”,而他自己和小水、石华、英英之间牵扯不断的情缘性结,也是空色纠缠、此起彼伏,居然难以落“实”的。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实际上,小说中,除了这些落了个“空”字的所谓好人和主要角色而外,那些个所谓“坏人”或极次要的角色,又有哪个不是得了个“虚无”呢?蔡大安、田一申自不待说,巩宝山、田有善、田中正又何尝不是?还有那个白石寨城南门外的寡妇白香香,因相好的船工乌面兽船翻人亡,竟在子夜里缚了七块砖从小窗跳入州河淹死了。她所得着的,则只是身后小水和众人为她烧的阴纸罢了。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小说中,和尚这个角色的设置是很有意思的。和尚已经近于明说的话,某种程度上可不就代表了贾平凹对于人生的一种意见、劝解或者说悲悯?我的意思是说,贾平凹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大约已经知道自己的主人公,和尘世中的人必要做的事之难实行或者说近于“空”了,贾借和尚与韩文举之口而津津乐道于禅宗的“空”这一观念,在小说中怕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就像和尚这个角色,在小说中也是可有可无的一样。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相比于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的写作是一种极度私有的写作,私有形态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自恋性写作,就是把作品写成几乎只与作者有关的事象体系。所以,《废都》中的庄之蝶在许多方面都太像他的塑造者,贾平凹通过对庄之蝶的名气及性方面的吸引力和征服力的夸张性的叙写,象征性地满足着自己的自恋。贾平凹对庄之蝶的“名”的渲染是夸张的、过度的。他之所以这样渲染庄的“名气”,正是因为他自恋性地夸大了作家这一角色身份在世俗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量。

《浮躁》:贾平凹,从废都到浮躁,无法定位的贾平凹,就是金狗

八六年,贾平凹三十四岁,比他书中的主人公金狗的岁数小上一岁,也要“新生”了,而他们都来自乡村,都吃过或正吃着文字饭,并且都有一些让人觉察到的或自己认识到的“浮躁”,从这种种迹象来看,似乎贾和金狗的重合度很高,没准贾就是金狗,金狗就是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