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南茗佳人

前几年中秋前夕,一个机会让我去拜谒了久已神往的武夷山。进入了桐木关,痛饮了桐木河水。在保护区拜访了正山小种红茶,观赏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参观了数个茶博物馆和图片展,不断品味了大红袍、肉桂、水仙、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等名山名茶,深感整个福建茶区雄厚的文化实力。现在时尚的叫法是“文化力”或“软实力”。但内里也透出隐隐的担心:大多数的文化旗幡下都表达着强烈的卖茶动机,其实在整个中国,茶企业界的文化表达也基本如此,似乎,这在商业社会也无可厚非。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百年前的日本人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每每让我疾首痛心的一段话:“对于近代的中国人,茶虽是可口的饮料,但已不是理想。国家连年的灾祸夺走了他们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他变老了,变得清醒了。如今,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诗人和古人的崇高信仰;对于构成诗人和古人的永恒青春和活力的虚像,他感到幻灭。……他杯里的茶叶总是令人赞叹,散发着花一样的芳香,但唐宋时代的浪漫风情,却已不能在他的茶杯里寻到踪迹。”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说的“中国近代人”或“现代人”modem一词的用法,在19世纪之前,大部分具有负面的含义,冈仓天心的这部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着modem旧有的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在中国数千年的饮茶种茶历史中,虽然也留下了一些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和画作,但能流传的却屈指可数,真正能影响当代青年人生活习惯的更是凤毛麟角。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茶的文明进程几经腰斩,传承着茶文化和茶文明的乡绅阶层,民间士大夫阶层从肉体和精神上饱受摧残,基本断代;近几十年来,西风东渐,对中华文明更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在100多年前冈仓天心对人们趋之若鹜欧洲的文明就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西洋开化即是利欲的开化,它将有损道德之心,破坏风雅之情,它将使人只成为逐利之器。它将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此,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虽然还手握着茶的文化,却失去了茶的文明!个人认为:文明首先是精神层面的,迄今为止我们基本上还是把茶作为形而下的世俗饮馔之事,而还没人能将它像日本人冈仓天心那样将它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提升到东方人的一门生命美学,甚至是茶师们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当下的中国,充其量还只能称作是茶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有一些文化而未及文明。比如我们日常的茶艺,也未能上升到“道”的水平。而在一衣带水的东瀛,他们却将茶道和茶具制造奉为国艺和国技,并发挥到了极致。

我总觉得文明和理想、和信仰、和美学、和生命更接近!

最后,我还想引用台湾作家蔡珠儿的一段话:“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是100年前出的茶书?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在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炼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构建中华茶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王洪波,来源:普洱杂志)

特此声明:说茶网转载发布本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微号: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