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薯的味道 | 作者:吴诚

公告: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三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公众号的投稿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天天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共三大媒体平台,将您的作品尽可能多渠道传播。另外,来稿还将选择性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UC头条、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所属平台,没被选发于今日头条等大河文学所属平台的,如能在本微信平台发布后获得30位以上读者的留言评论也可以发布于今日头条等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

周末母亲从老家背来半袋红薯,说是今年家中地窖里所剩的最后一点了。数公里的山路,几十斤红薯让母亲的额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见此情景,我便想起了一段段往事……

在山区老家,栽红薯是山里人年年不变的季节农活。人们对红薯的喜爱胜过小麦、玉米等其它农作物。它虽不在五谷之列,却胜似五谷,生熟可食,不择地块,耐旱喜温,亩产量较高,有着“六益八利的美誉。

记忆中红薯的味道甜甜的,绵绵的,香酥可口。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大人们用荆筐将刚出土的红薯担到坡边,用萝卜叉将大小不一且带着伤痕的红薯叉成片状,随意摆放在黄沙坡上或秋后的麦田里,等着阳光和风的慢慢晾晒,远看像一片片白色的鸟羽。晒干后的红薯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人们的主要口粮,当时三斤多红薯片可兑换一斤细粮,人们还可到当地的粮所或供销社换取食盐、煤油、针线、食品等生活用品。红薯片加工成红薯面,便能做成各种可口的面食。如红薯馍、红薯面饸饹、蒸红薯、凉粉、粉条、胡辣汤、油炸红薯片、红薯丸等等。那些年代,各种各样的红薯味道浸润着父辈们的汗水,记载着当年饥肠辘辘的艰难岁月,给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花儿离不开秧,红薯的品种和产量自然需要根壮茎粗的好苗。红薯苗是农业中的细活。山里气温低,往往在雨水之后就要开始准备。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居民组还没有实行地膜技术,常用土坑集体育苗。农户则沿用最传统的办法,用草粪埋红薯育苗。草粪也叫牲畜粪,也就是农村的牛、羊、猪粪。育苗前,父辈们都要细心除去草粪中的杂质,封上肥土进行发酵。育苗时乡亲们将发酵好的农家肥层层铺放在临时挖成的长方形土坑里,然后从地窖里取出留种的红薯,竖着排列着,不深不浅,用粪末严严实实埋好,最后再铺上干草或玉米圪垱保温。这样,经过十天半月左右,红薯就会慢慢发芽,渐渐长出新苗。接下来,每家每户会根据天气变化,不间断地浇水管理,通风晾晒,等待着紫色新苗茁壮成长。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肚饥是家常便饭。每当暮春父母小心掀起红薯苗坑草苫一角的那一刻,我们在一旁就会欢呼雀跃。大家心里明白离吃发糠的红薯母不远了。那种松软的,发虚的,甜甜的味道,现在觉得依然香甜可口。

阳历四月是栽红薯的最好季节,栽前拔苗也是项技术活。大人们事先需要往苗坑中洒水,直到苗床看上去湿漉漉的,葱绿一片。这时候父母会拿出家中结实的木板捧在红薯母坑的边沿,小心翼翼地蹲在木板上,仔细分辨着那些生机勃勃的新苗。正常情况下都是拔壮苗,留弱苗;拔独苗,留小苗。那时的我们仅能在一边观看,最多帮助家人将一株株拔好的红薯苗放在竹篮里……

记得那个时候,父母常对我们说:“娃啊,要记住这一颗颗小苗就是一个个生命,只要你用心伺候它,秋后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以后,我才慢慢领会到父母的絮叨。一株株幼小的红薯苗经过人们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一直到硕果累累。那么人世间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经历和每年一季的红薯相比,是否有相似之处呢?生活中,我一直体味着,探索着。

拔苗之后就是栽红薯了。山里栽红薯很少能得到雨水的滋润。栽植之前,大人们会事先剪去红薯苗底部的毛细须根,拌上耐寒的红土泥,以便保墒。这时的老人和孩子们会根据地块大小,把握株距行距,先挖窝把红薯苗培土栽好。年轻人则来回担水浇水,每次还不敢多用水,舀半碗水就差不多了,浇了就可以成活一株红薯苗……

红薯分早种和晚种。晚种一般属麦茬地红薯,多在麦收以后,这时雨水渐多,成活率也高,但亩产量一般没有早种的高。记得那是1989年6月的下半旬,一天突降冰雹,地里的庄稼苗多数夭折,遭了殃。大人们急得团团转,秋季要绝收,这可咋办?情急之下,大家想起了栽红薯,但重新再育苗已来不及了。这时心急的母亲从外婆家拿回一些红薯,经过认真的观察挑选,直接将快要发芽的一些红薯切片埋在地里,期待着新的奇迹出现。没多久,一株株幼苗破土而出。为保证成活率,当年一家人先后三次担水浇灌,拔草施肥、中耕浅锄,还翻了两遍红薯秧。到了秋天,地里的红薯果然撑破了地皮。

这次栽红薯对我印象很深,觉得红薯真是最好成活的农作物。这一块田地,忙碌的一季让家里收获了400余斤晒干的红薯片。当时这些粗粮兑换到了100多斤细粮。整个夏季,家里人虽然苦点累点,但那种欣喜的滋味可想而知。这件事在我的心里珍藏了多年。长大后,每遇到过不去的难事大事,我就会想起那年受灾二次栽红薯的情景,从中也深深体会到了凡事皆需努力的道理。这种信念,这种精神一直让我行走在人生的征程中。

如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红薯的种植面积虽在减少,但好的品种仍在不断地优化培育。红薯依然成了餐桌上的稀有食品。那甜甜的味道中沾染着烟火,沉淀着岁月,相伴着成长,追忆着乡思,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吴诚,文学爱好者,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人,编写出版过《玉阳赞歌》文集。

责编:王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大河文学 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

来自公众号:大河文学(ID:dahewenxueDH)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