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文化也是科学,看来最是简单其实最是复杂。

两千多年前,孔子针对祭祀饮食理论,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算是把厨艺与文化,实实在在地绑在了一起。

在《礼记》、《孟子》相继强调“君子远庖厨”的时代,文化人,特别是士大夫,纵然热衷于钟鸣鼎食,热衷于享受钟鸣鼎食的美食文化,但是对厨艺一道,还是距离太远。

比如孔子,从全方位维护礼义的角度,对饮食,算是有研究,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府宴,纵然吸取了孔子的礼义、文化思想,其厨艺纵然大成,却显然不会跟孔子有半毛钱的关系。

谁都想不到,在四川,孔子却亲自命名过一道地方土菜。这,就是至今广受食客欢迎的球溪河鲢鱼。

上世纪80年代末,一种叫做渔溪鲢鱼,或者球溪河鲢鱼的新兴美食,在四川中部的资中县渔溪镇、球溪镇突然爆红。借着成渝公路上昼夜不息的车辆人流,仿佛一夜之间,猛然就已红遍全川。

至今,分布全川甚至川外的球溪河鲢鱼食店,仍然撑着一个不小的产业。长期跑成渝线的人,谁个没吃过几十上百斤球溪河鲢鱼呢?

少有人知的是,球溪河鲢鱼这个所谓美食新秀,其实不过是沱江沿线寻常至极的一种地方土菜,倏忽间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其真正的创制人,竟然是春秋时候曾任周王朝大夫的苌弘。其真正的名字,叫做苌弘鲢鱼。而命名的人,恰是千里迢迢赶到沱江边访苌弘拜师的孔夫子。

换句话说,苌弘鲢鱼,竟然是见证了两大文化伟人相亲相敬伟大友谊的、相互学习砥砺伟大风范的,是最具文化内涵和品位的!

东出资阳十余里,沱江边,有地名高岩山。这里,正是“碧血丹心”千古忠良苌弘的故乡。

苌弘(约公元前565?575?582?-前492),春秋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艺术家。当地传说,苌弘母亲去世后,就任周大夫的苌弘,曾经回到高岩山为母守墓。其间,为帮助乡亲们改善生活,苌弘以沱江土生大鲢鱼为主材,辅以大蒜、生姜等佐料及时鲜菜蔬,创制了沱江鲢鱼土菜美食。

更有说,孔子访苌弘请教音乐,亲临高岩山。苌弘亲自下厨,烧制沱江鲢鱼相待。孔子既感于苌弘的盛情和鲢鱼之美味,遂命其名为“苌弘鲢鱼”。

千年已往,苌弘鲢鱼精湛的烹调技艺,代代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真正实现丰衣足食,苌弘鲢鱼由此焕发新彩。不仅苌弘鲢鱼跻身资阳市“十大名菜”,以苌弘鲢鱼为基础,开发出的“苌弘文化宴”,也被评为“四川名宴”。

苌弘鲢鱼沿着沱江一水相传,到了下游的渔溪、球溪河,这就有了食客口中的“渔溪鲢鱼”、“球溪河鲢鱼”。

公元前518年,孔子到洛阳“访弘问乐”,史书有载。至于苌弘从20多岁到了中原后,是否曾回到故乡,孔子是否真的入蜀问乐,不得而知。

公元前492年,苌弘受到晋国权臣构陷,冤屈丧生。有说他是被杀,有说他是自杀。有说死于成周,有说死于返乡途中。《庄子》则载“苌弘死于蜀”。而有了考证,除了蜀地四川,河南禹州西北,周代的一个小邑也名叫“蜀”。而在河南偃师,则发现有“周大夫苌弘墓”,且有明代墓碑为证。

有一点是确定的,苌弘的精神风范,一如其所创制的鲢鱼美食,正在故乡代代相传;故乡人对苌弘的景仰、怀念,也必将永续相传。

高岩山下,小地名王二溪,因为苌弘的原因,曾经先后定名“忠义镇”、“访弘乡”。如今,当地如“访弘村”、“苌弘桥”之类,以“苌弘”命名的地名,不一而足。

这样看来,沱江上的传统土菜,与苌弘、孔子产生交结,也是很自然的了。不必过多考证,这无疑是最具文化品位、文化魅力的传统土菜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