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朔良生于1949年,字逸云、号北辰,云溪精舍创始人,中国十大紫砂名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路朔良大师生长在书香门第,诗文传家,自幼酷爱书法、绘画、金石、镌刻和雕塑艺术。他将书画、雕塑等表现手段运用在紫砂陶器表面,妙手超凡,他以雕刻、堆塑、贴塑、泥绘、镂空等技艺创作紫砂陶器,丰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艺术语言,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艺术价值,作品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路朔良艺术欣赏之:仿青铜纹三足鼎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在穿越历史二千多年前,商周青铜,纪录着煇煌历史风貌从地下逐步被发掘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嗷,成为优秀民族工艺历史典形代表,青铜文化,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为后世所膽仰。

紫砂陶史,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在其发展史上清康熙年间陳呜遠以仿青铜纹器而闻名于世,为砂陶文化留下了不朽的一頁,同样为后世陶工所仰慕。历史的机遇,使我在年轻时转行而开始了紫砂陶生涯,随着对砂陶历史的认知和实践,追踪前贤的步痕,发扬历史优秀传统,便成了我长期思考怎样将陳鸣遠技艺在我的艺涯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延伸,因陳鸣遠之技。

由于青铜纹繁锁且精工的表现形式,在紫砂制作过程中须要以形定格贴片,将雕刻好的青铜纹以薄片的形式往器形上贴,厚薄,干湿度,贴片过程中不留空气便成了制陶过程的关键,不同的造形,依须所不同的弧度,相互之间的联接修饰便成了创作中必经之路,借助雕刻印模贴片使之纹飾清晰便成了制陶过程中另一专门技艺,须长期下功夫研究的不同常规的制陶学问,在常态制陶中称为另类,但在追求作品表现形式效果上却是起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青铜纹装飾器形成了至所以陳鳴遠制陶工艺的断层,是因繁锁的青铜纹飾让人望而生怯,得化几十年的用心专研才得以表现。我由于爱陶若癡,敬仰陳鸣逺之技作为涯艺之方向而逐步走到了今天的表现力,回首看看,作品反映着我事陶的历程,几十年的心血浇灌出了紫砂田园里另一花朵,绽放着人生事陶的精神面目,陳鸣遠仿青铜技艺在今天得以延伸,心慰已足,在古稀之时撰写此感想,几十年的日日夜夜,象泛起的浪花,一浪一浪,心随之而起,歷歷在目,情深之至,无憾制陶艺涯,神化于陶,生命在火的洗礼中与陶共存。

此三足鼎壶,因其身筒的造形下部以之三个120度之球面形成亦即之等分之凹凸起伏来表现青铜纹,这与以往所表现之器型有所不同,故在技法上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三个独立球面组成的壶身下部,在表达兽面纹因强弧度转弯而带来的贴片之困难,遠遠超越了正常贴青铜纹的范畴,故做好此件作品在砂陶壶造形中属特例,是典型的高难度仿青铜纹器,这也是我作为陶人表现异型纹飾来处理的一个课题,总算在最后的表达上作为特殊造形而达到了预期效果,壶身上部却是圆形,壶盖和壶滴顺应造形以三个凤乌纹合一的方式与壶身的整体搭配完成了壶身的设计,紧接着是在解决嘴和把的平衡设计后依青铜纹在壶嘴中间以回纹和三角形纹装飾,在壶把处理上顺把形作精细的回纹雕工滿工为飾,此中纹饰处理与整个壶身的装飾形成统一的效果,这在自古至今的砂壶造形中以青铜纹为装飾效果的器形中属继承传统工艺之创新,以新的姿态问世,为我的紫砂壶创作添了新成员。

路朔良艺术欣赏之:仿青铜长四方蝉形纹四足香薰

砂陶史河,清初制壶大家陳鸣远将青铜纹装饰紫砂陶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这种穿越历史借古开今,在陳鸣远制陶时代可谓独领风骚。其工艺制作水平之高超,让后世陶工敬仰望叹。

由于它的制作工艺的技术含量繁杂而精工,况且对器形比例关系的处理和分割安排装飾的图案要求也很高。既要考虑图案格局整体协调,又要处理好每个单位的横或纵的独立布局,在每个独立布局的图案中,要突出此单位中的主体图案与铺助衬底图案层次。大小的高低及与主体图案相关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每个局部的关系处理不单是小范围的,还必须与整体的形体关系统一,故它还不是简单的制陶造形就可解决完事的,还涉及到装饰设计,雕刻刀工,层次深浅,粘贴技艺定位精准等等。在看似繁杂却又精工的表达之下让上感受到的是历史先祖的留下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不朽光芒,深深打动着我这颗爱陶事陶的癡心。

研究和发扬陳鸣远仿青铜纹器皿了成了我三十年来几近忘我的追求。圆的,方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長的,扁的,在充满着事陶激情的岁月里,制作,思考,失败,验证,再前进,不断重复着砂陶艺术创作中的每一造形所碰到新问题。就象砂陶田园里的每朵花儿,在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之后绽放的各不相同的各色花朵,这里充满着一派生机勃勃,淹没了曾经的岁月沧桑,让中华优秀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以当代陶人的面目以新的姿态纪录着历史前进的步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时代赋予当代陶工新的使命,让砂陶的田园里散发着迷人的光茫。

仿青铜长四方蝉形纹香薰借鉴古法,以乾隆工的表现手法选择方的器形主要突出了砂陶器皿造形上的一个难度。在此四面纹飾的交待必须做到四面联通且干净利落,图案的纵横分格组合相互呼应,一气呵成,加上紫砂陶朴实的本质与精细的雕刻技法使优秀的陳鸣远仿青铜纹紫砂装饰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延伸。

正应了过世的原南京博物院老院长宋伯胤先生对我曾经殷切希望:小路啊,紫砂历史上这么优秀的传统工艺要发扬广大啊。如今,老人的叮嘱常在我耳边迴荡,昔日的小路也年已古稀。回首一路走过的路程,一件件形体,大小,或方或圆,在工作室的墙上,橱里,案几上安静地展示着它们的风姿,反映着中华传统工艺在我事陶生涯的痴恋中成了生命中的风景带,精彩而充滿着挑战。无憾人生泥戏游戏,让生命的热情延续着事陶的生涯,神化于陶,事陶青春长存。

此件作品除了外观装饰上的古意盎然外,在实用功能上权当沉香用器在制作上亦有所考虑,因燃香过程中须有一个热冷空气循环对流的交换,香丝在曳曳从盖顶滴孔上升时,薰腔须补充空气,故在四足内侧上部各留一小孔,在薰腔回角用一薄泥片成九十度粘接腔身,高度达三公分左右,这样让补充的空气经圈起的空腔成了通道同时阻隔了防止香灰堆积后造成的熄烟,燃烧中的烟在上升中香气往上形成了气流交換,做到了实用中的科学性。这也是作为陶工必须思考和做到的制陶学问。

今天,在细解此件作品的创作理念思维和写作的时候,好似又回到了那个岁月,一种痴陶的情怀,连续夜灯的工作状态沥沥在目,充满着无尽的深意......

路朔良艺术欣赏之:仿青铜纹紫砂毛公鼎

商周青铜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可谓一颗灿烂的明星,反映着华夏祖先高超的艺术构思及精湛的工艺铸造水平,这在当时人类文明的二千多年前,是一个多么先进而伟大的科技水平之表达啊!很难想象人类尚属初级发展阶段有如此掌握精美的造形能力和浇铸技术,这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创举,在当时人类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堪称一绝。

借鉴青铜毛公鼎器形,以紫砂为材质,从砂陶色泽及颗粒状态,吸收其纹飾之装饰效果,表达其规正和粗旷的青铜器艺术,得从选土,调砂,配色,烧成几个方面入手,得首先确定用什么土,经调色掺砂后、在符合配比的颗粒大小,比例多少,根椐长期累积的经验确定此土的烧成温度点和高温带的延续时间。

也就是说,在稳定的高温持续下,坯体陶土颗粒之间的空间会变得紧密,从维观上分析,配土时配比颗粒越大,比例越多,颗粒之间空隙就越大,如果掌握烧成此土的火点的承受点和在此点所给的延续时间,让它烧透烧熟,不在此高温状态下让陶土颗粒至零界点,那么就无法使颗粒之间处于粘连和稠密,如能达此条件,就会挤掉颗粒之间空隙,使得烧成后的坯体,表面既呈显紫砂朴实的机理效果,又能使这种朴实中敲起耒带铿锵的钪钪声。

这对一个从事此业的陶工来说,了解土的性质,所要表达作品的纹飾和机理效果,在配土前就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盘整体的盘算和规划,如何配比,如何制作,如何烧成,怎样处理陶土表面和烧成后的视觉效果,一系列的完整的制陶过程缺一不可,而决不是单一的成型制作就可了事的。

仿青铜纹毛公鼎,就是在运用紫砂粗颗粒状态下,去表达青铜纹,规整有序的纹飾,经粗颗粒的自然机理呈显,在精到的火的冶炼中,精美而古朴,加上毛公鼎特有的浑厚粗壮的三个脚,材质和造形的和谐统一,以紫砂的质地表达青铜纹无疑在我的艺涯生活中增添了一个仿古器皿,为探索紫砂陶的运用范畴拓宽了视野,我身事陶,乐陶而事,法古而习,中华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须我们当代从事此业的陶工去拥抱华夏文明的精髓,沿着先贤的足迹,展望未来,谱写新的篇章。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