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各个地区其实是有着不同的埋葬祭奠的方式,今天一起来看看不同地区都有哪些埋葬的方式吧。

看完视频,馆长在此汇总了一下,我们死掉之后的肉身,都有哪些奇特的下葬方式。

悬棺

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树葬

树葬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亦称“露天葬”。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

塔葬

藏族的葬仪风俗,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其又称灵塔葬。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

野葬

野葬,又称露天.葬,人断气后,置尸体于木轮车上,由亲属拉着跑向荒野,直至尸体抛落地上为止,任动物将尸体吃光,以尸体被吃净为吉祥。如果尸体仍在,则视为不详,必须请喇嘛念经超度,才能让死者鬼魂脱离苦海。东非地区许多牧人部落也是将死者尸体简单抛弃荒野。

天葬

流行于藏族,少数门巴族和裕固族,将死者尸体切块,骨头砸碎抛给鹰鸦啄食,直到吃光为止。

华南某些少数民族在远古时代有分食老人尸体的习俗。非洲有的民族把死者尸体宰割了给亲人吃净,称为人腹葬。

澳大利亚南部,东部和东北沿海的一些部落由死者的亲属吃掉尸体的一部分。(人食同类会不会得病?早期发现的库鲁病就疑似是由于食人而引起的病症。它是最早被研究的人类朊毒体病,曾经仅见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有食用已故亲人脏器习俗的土著部落,自从这一习俗被废止后已无新发病例。库鲁病潜伏期长,自4—30年不等,起病隐匿,前驱期患者仅感头痛及关节疼痛,继之出现共济失调、震颤、不自主运动,后者包括舞蹈症、肌阵挛等,在病程晚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痴呆,神经异常。先后有震颤及共济失调后有痴呆是本病的临床特征。患者多在起病3~6个月内死亡。)

冰葬

在零下196℃的低温下利用液态氮气储存死者遗体。这是爱斯基摩人的习俗,据说冰葬的地点很隐蔽。

水葬

美拉尼西亚人盛行各种形式的水葬,如把尸体沉到水中,或者用小船放到海上去等等。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巴厘人在举行盛大的葬礼后,把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抛向大海。

二次葬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百越地区均有二次葬习俗,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壮族地区,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农村还较为常见。

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墨子·节葬》,记载了百越地区的二次葬习俗,“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二次葬习俗古来有之,在客家地区尤其盛行。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

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

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

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

在福建和广西等地,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

长形墓是初葬,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

但是二次葬只限于年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夭折之人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

综合观察各地民俗,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

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在广东梅州,农民对二次葬的墓地,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

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我想还是选水葬吧,土地好贵啊,其他的一些感觉会很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