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米欢歌,奏响幸福生活新篇章

普米欢歌,奏响幸福生活新篇章

壮美的山河、雄奇险秀的绝世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悠远深厚的人文情怀,富集的资源、潜力无限的发展前景,兰坪无疑是一块民族文化瑰宝。

歌舞

情人节,从远古的传说中走来,从遥远的天国里走来,从千年的演变中走来。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由最原始的肢体语言、简单的器乐吹奏、情歌小调演变成风格独特、文化底蕴丰厚的歌舞传情,并发展为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度假娱乐的综合性节日。动人的琴弦弹起来,撩人的舞姿飞起来,醉人的歌声荡起来。美丽的罗古箐,迷人的情人坝,曼妙的情人节,不仅是普米人幸福生活的见证,也是人们追寻幸福、讴歌美好新时代的最好名片,更是勤劳勇敢的普米人用真性情守护烟火人间,温暖喧嚣尘世之中那一颗颗浮躁内心的最真美梦和灵魂停泊的港湾。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普米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深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不仅建立了普米族博物馆,也有普米小组文化传承展示馆,对于普米族传统文化、生活、生产、习俗和歌舞都有生动形象的展示。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会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

传统的锅庄有七十二调,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锅庄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动作简单易学,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

普米族民歌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普米族音乐有各种曲调。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是妇女们喜爱唱的歌;“在皇帝家里”、“贡嘎岭歌”、“外侄给舅舅拜年”等,则是老年男子常唱的歌子;青年人喜欢“阿利约利”的调子,这种曲调的唱词,大多现编现唱,有短的,也有长的,可以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欢乐和爱情,可以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

此外,还有“扎尼笼跌”曲调,是专用于大合唱形式的,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客坦”曲调,是专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音乐曲调主要有呀哈巴拉、阿辽辽、那布升洛等。普米族同胞常常伴随着民歌的演唱,吹奏起笛子和葫芦笙,跳起传统的“锅庄”舞,形式多样的民族歌舞总能让人感受到普米欢歌流淌出来的幸福和温暖。

宗教信仰,始终同诗、歌、舞密切相连,使得普米族文化古老神秘,表现形式和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和情感力量。普米族的歌舞,是民间文艺百花园里最珍贵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普米族的四弦、芦笙,普米族的撞胯舞《搓蹉》、舞蹈史诗《母亲河》,共同构成歌舞音乐海洋,让世人欣赏到了一场场民族歌舞文化盛宴,也感受到了普米族同胞过着的幸福生活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

- END -

作者简介

吕胜菊,生于1971年,汉族,从1993年到2012年2月一直在泸水的乡镇中学从事英语教学,任教期间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中学高级教师,英语教育硕士;现在怒江州泸水市文化馆从事英语主持工作,副研究馆员。因为喜欢文学,2007年涉足网络,在红袖添香、好心情、江山文学、忆红尘、今生我在等原创文学网站发表小说、诗歌、随笔和散文,共计十万字左右;也担任过《若雨中文》编辑、《江山文学》新诗部落社团的编辑、天涯诗语社团编辑和执行社长、《江山文学》系统散文编辑、以及《今生我在》主编。2012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共计400多篇(首),也有一些文学作品获奖和摄影作品参展获奖。现为泸水市作协副主席。一直坚持做真实的自己,用悠悠心语记录所遇见的温暖和感动。

来源:兰坪全媒体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