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劳巴赫前往威斯巴登的路上,时不时下雨,有一阵还挺大。

威斯巴登是黑森州的首府,不过黑森州最大的城市是法兰克福,太多人在那里转机。我以前一直以为黑森州得名是因为有大片的黑森林,其实黑森是一个古老的日耳曼人部落名,但这里的的确确有大片的黑森林,据说森林覆盖率达40%。Heseen翻译成黑森,还真的非常恰当。

到了威斯巴登,雨也停了,车就停在这个教堂对面的马路边。停路边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掌握时间,后来又跑回来续费。在欧洲不要说停车不入位了,就是在车位内,超时几分钟就可能被贴条,当然超时少罚的也少。

这个教堂叫和平教堂(Friedenskirche),建于19世纪末的新哥特式教堂。教堂所有者是19世纪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分支,老天主教会(Old Catholic Church,也称旧天主教会)。教堂附近有个一世纪的罗马要塞遗址,我没有注意到。

这里是一个二战死难者纪念墙。

墙上的人名以及生卒年,卒年基本都是在1944到1945年间。二战中,威斯巴登破坏的并不是非常严重。

我们在威斯巴登并没有停留太多时间,所以只按游览顺序点到为止。

威斯巴登(Wiesbaden)在罗马时期叫做亚奎.马提亚凯(Aquae Mattiacorum,老普林尼曾经提到过),是莱茵河防线上唯一在右岸的罗马军团驻地(考古发现有第22军团留下的记号),这里离主要军团驻地美因茨非常近,我们随后就去。威斯巴登是九世纪日耳曼人起的名字,大意是草甸上的浴场。凡是名字有巴登(Baden)的城市,基本都有温泉,就相当于英国的巴斯(Bath)。不知罗马人当年选择这里是不是因为温泉,直到今天这里的温泉水温还高达64度,只是看不到罗马浴场的遗迹了。这座20世纪初的城门,就是在古罗马城门遗址(Heidenmauer)上改造的。

我们到的可能稍微早点,商业街十点才开始人多。

这个小广场叫莫瑞泰斯广场(或莫里茨广场,Mauritiusplatz),拿骚家族常用的名字。你会问,是荷兰王室出自的那个拿骚家族吗,没错,因为威斯巴登属于拿骚家族几个世纪,直到1866年普鲁士人得到这里之前。

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建于1883-1887年间,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威斯巴登市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新市政厅的供暖系统是与附近的一个温泉浴场共用的地下温泉。建筑的地下一层是一家餐厅。

最上方的三个金色标志是威斯巴登的市徽,我感觉和法国王室的鸢尾花非常相像,我想如果是的话,那可能与过去与法国的密切关系有关。(纯属推测)

与新市政厅相邻的是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建于1608-1610年,是威斯巴登城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老市政厅现在是婚姻登记处了。

老市政厅相临的房子和街道。

两座新老市政厅前的小广场叫市集广场(Marktplatz), 广场上有个喷泉叫市集喷泉(Marktbrunnen),建于1753年。

市集喷泉上的金色狮子,是始于11世纪的拿骚家族的标志。现在荷兰和卢森堡王室的标志依然还是。

右侧白色的建筑是黑森州议会,也叫做威斯巴登城市宫(Stadtschloss Wiesbaden,City Palace)。1841年建成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曾经是拿骚公爵的府邸。

1866年,普鲁士赶走了拿骚家族,吞并了威斯巴登。建筑被改成了威廉二世的夏宫。

建筑很大,有140多个房间,可惜我只拍到了一小部分。

议会正对的是市集大教堂,因为议会建筑曾是拿骚宫廷,故前面的广场叫做宫廷广场(Schloßplatz)。

市集大教堂(Marktkirche),也可以叫集市大教堂。建于1853-1862年间的新教教堂,建筑风格为新哥特式。德国是新教发源地,所以肯定少不了新教教堂。教堂的名字通常不像天主教那样用某位圣人的名字命名,因临近集市,就称作集市教堂。因为是拿骚公爵所建,又俗称拿骚主教堂(Nassauer Landesdom )。教堂建成的4年后,拿骚家族就被普鲁士人驱离。

教堂的塔楼最高达98米,据说是为了比肩天主教的美因茨大教堂。

集市教堂在当时是拿骚家族所建的最大的砖砌教堂。

我们到的时候教堂没有开门,就没进去看。

新市政厅建筑的侧面。

旁边的一个小广场,游客中心就在附近。

广场上的地砖,几百年也不会坏,因为砖的厚度是宽度的两倍以上。

从市政厅往南几百米,就是这座教堂,圣博尼法斯教堂(St. Bonifatiuskirche),也有译作圣博义教堂的。教堂是天主教教堂,新哥特式风格。德国宗教改革后,威斯巴登属于新教地区,直到19世纪,天主教才被允许,所以这座教堂建于1844年。

再来说说威斯巴登的城市守护人圣博尼法斯(Saint Boniface),还有多种译法,如圣卜尼法斯等。他是公元7-8世纪的一位传教士,尤其是在日耳曼地区非常有名。

当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大多数的日耳曼人并不是天主教徒。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是五世纪法兰克部落的克洛维,他开创了墨洛温王朝。其他的日耳曼部落有的信奉的是基督教的异端(阿里乌斯派),有的则是信奉日耳曼人原始的神灵。由于法兰克部落是日耳曼人中最强大的,他们在后面的几百年内,用各种方法让其他的日耳曼部落大都皈依了天主教。这其中的手段包括武力(有些拒不皈依的部族被整个灭绝),还有就是靠传教。这位博尼法斯就是著名的传教士,他出生于不列颠岛,做过美因茨大主教,他传教的区域包括不列颠岛(盎格鲁-撒克逊人),德意志和弗里斯兰(今大致荷兰)等地区。公元754年在今荷兰北部传教时被异端或异教徒杀死。死后被封为圣人,并获得日耳曼使徒称号。历史上有多位罗马教皇用的都是博尼法斯的名号。

博尼法斯教堂的三角山墙。

双塔高68米。

博尼法斯教堂前的广场,叫路易斯广场(Luisenplatz),得名于一位拿骚公爵的妻子。广场上的方尖碑是为了纪念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当时的拿骚军隶属于威灵顿。

路易斯广场前的街道,车少时德国人过马路也不走人行横道。

威斯巴登的公共汽车

出租车

广场下方是地下停车库。

路易斯广场前是热闹的商业街,莱茵大街(Rheinstrasse)。

威斯巴登市内走马观花地简单看了看,就开车上了一座叫Neroberg的小山,去看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圣伊丽莎白教堂。

这也是威斯巴登唯一的一座俄罗斯东正教教堂。

圣伊丽莎白教堂(St. Elizabeth's Church),因为是俄罗斯东正教堂(Russisch-Orthodoxe Kirche),所以当地人也称“希腊教堂”。

为什么在天主教或新教的德国,会有一座俄罗斯的东正教堂呢,因为这里安葬着一位俄罗斯女大公,伊丽莎白.米哈伊洛娃(Elizabeth Mikhailovna),父亲是位俄国大公。她的祖父是沙皇保罗一世,叔叔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沙皇尼古拉一世。

1844年,17岁的伊丽莎白嫁给了26岁的拿骚公爵阿道夫。不幸的是,1845年,伊丽莎白死于难产。于是悲痛欲绝的拿骚公爵亲自选址,为她修建了这座东正教堂,为的是在城内就能远远看到这座教堂,伊丽莎白就安葬在教堂内。1866年,拿骚公爵因为与奥地利结盟,战败后被普鲁士人驱离,威斯巴登也被普鲁士吞并。前面在卢森堡时曾介绍过,荷兰国王一直都兼任卢森堡大公,不过威廉三世的儿子都死了,女儿威廉明娜继位荷兰国王,但卢森堡适用萨利克法典,女人不能做大公,于是威廉三世的堂弟接任卢森堡大公,就是这位拿骚公爵,后来的卢森堡大公阿道夫(Adolphe, Grand Duke of Luxembourg)。从此卢森堡与荷兰彻底分离。卢森堡的阿道夫桥也是因他而得名。

教堂可以参观,但严禁拍照。所以没有里面的照片,教堂里面很东正教,神职人员都是俄罗斯裔,里面还有伊丽莎白的石棺,很多俄罗斯人来此瞻仰。

教堂正上方,有伊丽莎白的头像。

据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人逃来此地,在教堂周围形成了一个俄国人居住区,并且有一些俄罗斯墓地。

教堂周边的树林,让我联想起黑森林,联想起那场让奥古斯都折寿的条顿堡森林之战。而条顿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距此往北也就不到三百公里。

从Neroberg山丘眺望威斯巴登市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