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类渴望破解生物繁衍生息的遗传奥秘,曾经历尽沧桑,艰辛探索。2000年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同时宣布,人类基因图工程全部完成。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中国科学家就将人类对生物进化和细胞遗传与变异研究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种的历史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世间克隆第一人。他就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童第周。

通过“水滴石穿”的坚持考上大学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童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由于家境贫困,童第周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尽管童第周非常想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但是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因为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效实中学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弱项。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这个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那一年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

面对成绩单,童第周决定要更努力地学习。他常常与“路灯”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后来童第周回忆这段时光时,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复旦大学,从此,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成功剥除青蛙卵膜震动欧洲生物界

1930年,28岁的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他得到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哥哥和新婚妻子叶毓芬的资助下,毅然登上了开往比利时的列车。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童第周的导师达克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此后,达克教授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驰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

“成功了!成功了!”同学涌上去祝贺,达克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震动了欧洲生物界。

1931年夏天,达克教授带着这位心爱的学生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让国际同行十分钦佩。

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千辛万苦凑足65000元买显微镜

回国后,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他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可是,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到家,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童第周说的那个宝贝是一架双筒显微镜!夫人也跟着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

说完,童第周就拉着夫人出门,到了镇上的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那些被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童鱼”诞生

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就是“童鱼”的诞生,这是一种单尾的金鱼。

“童鱼”是如何诞生的呢?那还要回到那一场伟大的实验。实验室里,年过古稀的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助手们把他们已经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边,童第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酸注入了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8个小时过去了,实验仍然进行着。但是,他还是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童老,您休息一会儿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说道。童第周摇摇头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助手们每人一个实验记录,他都要亲自过目。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他的助手。

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奇迹也出现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童鱼”,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

1978年,童第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虽已76岁高龄,却以年轻人的朝气投入了工作。他亲手制定了科研项目规划,绘制了美好的蓝图。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