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大山人 《梅花图》。八大山人 《梅花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梅兰竹菊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题材,八大也不例外。但我们在欣赏他画作的时候,却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八大山人跟那些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品质的文人画有所不同。如郑板桥画竹,通过竹来表现自己的坚贞情怀,人们一看就明白。因为人们普遍认同了竹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种寓意已先于你的画而存在于人们心中,不需要直接从画面表达出来。

而八大山人则不同,他更强调从画面本身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在他的画面中,这些形象本身或许不隐含这种寓意与情感,但通过八大山人之笔描绘的形象,向人们传达了他所要表达的寓言,使读者跟画面直接交流产生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作者心中所有且寄寓画面中形象的。

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与寓意,他不惜打破事物本身所含有的美丑界限,而对所要描绘的形象进行变形,这种变形不是随意的,为变形而变形,也很难看出是单纯为了追求某种艺术上的形式美,而是情之所至,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非此变形之形象不能表达此感情。

朱耷除了通过他所描绘形象人格化,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已的情感外,还通过自己的诗文、字号来寄寓对明朝的怀念及体现他的孤愤思想。最有名的是他的“八大山人”之号,含义深刻,题画时将八与大,山与人紧联起来,写成如“哭之笑之”的形象,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现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八大山人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这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常人很难作到的。

八大,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古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古梅图》是八大山人57岁时所作,所以画上署款“驴屋驴”、“夫婿殊驴”。画的是一株饱经风霜摧折的古梅,树顶向两边屈曲伸展成丁字形。画中古梅的树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

其上题了三首诗,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自号“梅花道人”。方框内的字,显然是被当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狱灾祸。不难猜测,这个字不是“胡”,即是“虏”。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除“胡尘”,八大山人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

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

第三首诗写道:“前二未称走笔之妙,再为易马吟。夫婿殊如昨,何为不笛床。如花语剑器,爱马作商量。苦泪交千点,青春事适王,曾云午桥外,更买墨花庄。夫婿殊驴。”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墨梅图》

八大山人的此幅《墨梅图》构图奇特,一条重墨线条作为梅花主干,小枝旁出,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梅花图》

此图仅绘一枝梅,仅有四朵梅花在梅枝上很孤立地绽放。八大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梅花图》

画上落款为“八大山人”,看起来却像“笑之”,表明了画家作为明代皇室后裔对清政府的一种不从和嘲讽之态。构图以一花片叶并留大片令人寻味的“留白”为特色,绘一枝孤梅,仅有四朵梅花在梅枝上很孤立地绽放,揭示了画家的孤独心理和落寞心态。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梅兰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芝兰清供图》 嘉德2013年春拍 1552.5万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水仙兰花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花鸟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花鸟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局部)


《河上花图》为八大1697年七十二岁作。画尾行书长题河上花歌三十七行。后记: “蕙岩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款署“八大山人”。这是八大山人传世佳作之一。大笔水墨写意,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以寥寥几笔兰竹、柳树点缀其间,画尾为长跋。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局部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局部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兰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与石涛合画《兰竹图》

此幅作品先是八大山人画兰石,巨石向右拔地斜立,纯用淡墨简约地勾勒皴染,占据半幅画面,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石脚一丛展开的兰花仅仅简约的数笔,将兰挺立而又摇曳多姿、生机勃勃之态写出即收笔,堪为八大本色,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概括,而恰到好处。

石涛后写竹,对这样的构图若没有真本事,是较难将画处理得形整而气畅的,即两人合写得如同一人,整幅画和谐统一。早已惯于“搜尽奇峰打草稿”,精于构图,善长变化的石涛,落笔便顺着石势写竹,竹竿劲挺而不失顺势,分披的竹叶用焦墨,以对应淡墨的斜石,更打破画面上幅的虚空,又以淡墨补一竿竹,略微与石势相背,以补画面左方之虚,兼营造出前后的空间深度,以少少笔墨以一胜多地表示出丛竹之境,又与浓墨的竹作了相得益彰的对比衬托,即使八大将落款题于画面石势之上的右上方,也难不倒石涛自如的施展,终是心有灵犀,化险为夷,留下这幅水乳交融、意趣精到、大家手笔、天趣盎然的珍品。

石涛补竹之后所题的“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大意是说,他与八大山人合画一画,八大写兰石部分,自己写竹部分而补成,原本两家均卓立不群,自成一家,笔墨源流,各自不一,但均各有传统源流为依据自成一家的,虽然各成一家,但在这幅画中心灵、意趣以及笔墨,却是交融的。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竹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牡丹竹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芭蕉竹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竹石牡丹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竹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竹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竹石小鸟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瓶菊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菊石图》


八大山人笔下的梅兰竹菊


八大山人 《菊石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