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9日,国民革命军新八师在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近百万中国老百姓死于水灾,另有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日军仅有1000多人伤亡,可谓杀敌一千,自损百万。由于造成的后果过于严重,蒋介石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一直都不承认,而是把锅甩给日军。比如当年6月12日的报道: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6月12日的新闻报道

国军为什么要掘黄河大堤?按照当时国民党高层的想法,是为了阻止日军西犯郑州,进而沿平汉线南下两路合攻武汉。为华东地区国军的撤退和武汉的物资转移赢得时间。

我们来看看结果,决堤后,日军放弃了进攻郑州,也就无法沿平汉线南下,可是长江一线却没有受到影响,日军大将畑俊六率领日军华中派遣军沿长江向武汉进犯的计划在此之前就一直在向前推进,6月1日,华中派遣军坂井支队就已经兵临安庆城下了。6月12日,也就是决堤后的第三天,武汉会战就打响了。那么所谓的延缓日军进攻武汉,效果体现在哪?唯一的改变就是日军的的两路进攻变成了一路,但是沿着长江进攻,对日军的后勤补给反而更加有利。最后的结果也证明,对日军的战略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4个月以后,武汉就沦陷了。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武汉会战图

有的人可能会说,武汉会战不是使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了吗,这说明花园口决堤是有用的。

实际上,武汉会战后,之所以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第一个原因是日军对华预判失误。原本日军以为占领武汉和广州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在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随即发表了态度坚定的宣言:

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战线的延长,日军兵力不足。由于国军的强硬抗击,日军武汉会战并不顺利,日军获胜,但是也伤亡惨重。

以上,抗战转入战略相持其实没花园口决堤什么事。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无数平民流离失所

郭汝瑰这样评价花园口决堤:

从第一战区角度而言,决堤造成水障,确实起了阻止日军西进的作用,并暂时保住了第一战区所在的豫中和豫西地区,但就战略范围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也没能推迟武汉会战的时间。
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主攻方向本来就有两个选择,国民政府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也判断日军进攻武汉有两种可能,沿长江西进更能充分发挥日军陆海空协同作战的优势,即使日军已经占领郑州,其大本营也未必会选择由平汉线南下的方案。
对国民政府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上的作用是不宜夸大的。

这段评价颇为客观,如果要说花园口起到了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保住了暂时性的保住了豫西豫中。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花园口决堤是如何决策的?真的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我们来分一下锅。

首先要承认,掘开黄河临时起意,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花园口决堤的建议就有人提出,有迹可查的有两个人。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法肯豪森

一个是德国顾问团最后一任团长法肯豪森,根据《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斯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法肯豪森于1935年向国民政府建议:

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由该区可速向各方集中。
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
东北有两事极重要,一为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二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

法肯豪森认为,应对黄河防御问题做准备计划。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晏勋甫

还有一位是晏勋甫,1935年时任武汉行营参谋长,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录:

我在武汉行营任职时,曾拟订过两个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到后无可利用。二是掘黄河堤,最后认定,挖掘黄河有两个好处:甲,可将敌人隔绝于豫东;乙,挖掘后,郑州可以保全,我将计划报给程潜,商量结果,认为只有实施挖掘,才可渡过此种难关。

可以看到,挖掘黄河这一初步设想确实早有人提出,但是这一提案,始终停留在提案阶段,没有形成更具体的计划。

在《抗日战争的细节》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1938年5月12日,蒋介石在飞机上同刘斐、林蔚聊天。蒋介石问:“你们觉得掘开黄河堤岸的建议怎么样?”
刘斐和林蔚相互看了看,林蔚说:“委员长,我以为决堤的关键在于到底值不值,也就说,对日军的阻击力度究竟有多大,对全盘抗战的功效有多少,后者是关键,如果事半功倍,就可以实施,但如果事倍功半,则需要再斟酌。”
刘斐说:“现在日军已经进入豫东,如果黄河决堤,则首要目标是使其辎重部队尤其是重武器辗转难行,放水豫东南,则有希望保住郑州以西大片土地,如果武汉不落入敌手,又有黄泛区阻隔,日军走平汉线攻武汉的概率就会降低,但黄河决口后对日军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的损失有多大,还需要再集合黄河水利专家进行商讨。”
蒋介石说:“局势紧急。留给我们考虑的时间也不多了。”

以上的内容,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两点:

1,挖掘黄河的事之前确实有人提过。

2,直到1938年5月12日,也就是距离决堤不到一个月时,国军没有制定具体的方案和计划,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在哪挖、如何疏散群众,挖掘以后的军事行动计划等等,都没有论证或是商讨。也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证明此后国军有进一步的方案。

既然没有方案,为什么不到一个月就仓促决定实施花园口决堤呢?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兰封会战局势图

主要因为国军太不争气,此后一个月战局的恶化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让蒋介石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论证了。原本在豫东战场,国军的形势是一片大好的。土肥原贤二率领第14师团2万余人强渡黄河,孤军深入。俞济时74军和宋希濂71军合作,先后拿下内黄和仪封,截断了14师团的退路,此时豫东共有6个军12万多人将日军围住。蒋介石也跃跃欲试,飞到郑州,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希望一口吃掉土肥原部。

这时候土肥原打算突围,并重点攻击兰封,兰封的守军是蒋介石的嫡系桂永清的第27军。结果桂永清实在太不争气,守了不到一天,直接跑了。5月23日,日军轻松占领兰封。此后程潜再次调兵遣将,围攻土肥原,激战正酣时,守商丘的新8军黄杰部又不战而逃。这下子形势急转直下,不但土肥原部转危为安,反而让兰封、商丘附近的国军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危局之中。蒋介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兰封会战就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6月1日,蒋介石通报决定挖掘黄河大堤。

5日开始,商震的32军奉命在赵口决堤,奋战两天,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之前对在哪里决堤没有计划,只是由于战局崩溃,突然需要决堤,临时找的地方。

7日开始,蒋在珍部在花园口掘堤,经过三天“奋战”,动用两门平射炮,终于在黄河大堤上开了一个7米多的口子。

杀敌一千自损百万,花园口决堤是蒋介石一拍脑门下的决定吗?

淮海战役黄泛区百姓的小推车

黄河决口后,国军对外宣称是日军所为,也没有疏散和救急灾民的有效应对方案,再次证明花园口决堤就是一个情急之下的仓促决定。

而从后面的故事来看,掘掉黄河就是掘掉了蒋家王朝的坟墓,请看看淮海战役时,黄泛区老百姓支援前线的小推车,这不就是用脚投票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