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月初五一大早就接到了我妈的电话,她说:“新包的粽子出锅了,你要不要尝一尝啊?”

我脑子里一下子就画出了,小的时候,我妈跟我姐搭粽子叶,包粽子,我在一旁想帮忙,却被她们像防捣蛋鬼一样防着的情景。

大概有十几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端午了,但是每年端午前,我妈都会给我打个电话,“今年回不回家吃粽子啊?”

在老人眼里,端午节还和中秋节一样,是一个盛大且必须团圆的节日,但是在年轻人眼里,端午节最让人盼望的,却不是吃到粽子,而是能放个小长假,可以出去撒欢了。

02

小的时候,粽子是稀罕物,因为包起来麻烦,煮起来费柴,所以一年也就吃的上这一次。

提前一个月,集上就开始有小商贩卖起了芦苇叶(包粽子的叶子)、糯米、大枣,还有马兰花叶(绑粽子用的)。

我生在北方,所以粽子自然都是甜的,但是全家就我一个不爱吃甜粽子,每次包了粽子,都是一口都不吃,可是又嫉妒,毕竟别人都有好吃的,我就只能眼巴巴瞅着。

我妈为了让我也能吃上粽子,就尝试着给我用别的东西包,先是用了花生豆,我嫌弃没什么味道,她就又加了葡萄干,但是葡萄干太贵了,每个粽子只能放几粒。

我妈把放了花生豆和葡萄干的粽子绑在一起,出锅的时候,单独给我挑出来,而且明令禁止哥哥姐姐偷吃。

记得那时候姐姐可不服气了,总说我妈偏心,我现在想想,她也的确是偏心。

03

虽然现在的端午已经不再走亲串门了,各家包了粽子就自己吃了,但是小时候不一样,家家户户都会互相送粽子,我们家亲戚多,我妈就有9个兄弟姐妹,所以她每年都会算好,给每一家送几个,然后按照要包的粽子的个数,买米和叶子。

记得我妈都是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洗叶子,搭叶子,把糯米、大枣、花生等等用水泡上,然后搬个四方桌,几个小马扎,放到我家门洞里去干活,因为端午节已经是正夏天了,屋子里热,门洞里刚好有穿堂风。

每年大概都要包两三百个,每家每户送完,其实自己剩不下几个,可能有人会问,不是别人也会给你家送吗?

这就是我妈大方的地方了,她给亲戚家送去的永远都比亲戚家给我们送的多,有的亲戚家知道我妈每年都送,干脆就自己不包了。

几百个粽子,一定要用大锅煮,一般是晚上生火,大火烧两个小时,再用小火,具体烧多久我也不知道,因为停火之前我都已经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起床,就能看到厨房里桌子、柜子上摆满了煮好的粽子,喷香。

我妈会先把送人的粽子,数出来,剩下的才是自己吃的。

04

我也曾经参与过一次包粽子,当时在读高一,刚好端午节的时候生病了,就回家养病。

想着带些粽子回学校给同学们吃,同班里还有一个我喜欢的男孩子,送他的粽子我要亲手包,还要假装,他的跟别人的没什么两样。

但是我在他的粽子里放了很多葡萄干、蜜枣、花生仁、核桃仁,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放粽子里是什么味道,可那个年纪就是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小心思,觉得他是特别的人,他吃的粽子就也必须是特别的。

这件事我从来也没有跟那个男孩子说过,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结婚生子,我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路,早就不再联络了。

05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以为端午节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假期,可是现在回忆完这些过往,发现其实它也牵系着我,很多很多的回忆,很多很多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也许这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此,是一种平淡生活中的仪式感,当我们自己都把过去忘了的时候,它们却帮我们留下了纪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