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雕塑展《感同身受》中,有一件张大嘴巴,向外吐出了长长的舌头的老子像,原本以为看不懂的雕塑艺术也可以好玩又有趣。

▲ 田世信 《老子——刚柔之道》

这件雕塑《老子——刚柔之道》的创作者艺术家田世信说“老子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

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岁月流逝,“刚”的牙齿已快脱落殆尽,而“柔”的舌头却依然完好。老子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孔子“刚柔之道”的问题,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大智大慧。

▲ 田世信 《老子——刚柔之道》

这件作品的创作者田世信作为中国雕塑界承上启下的先行者,他从艺四十年一直勤劳的耕耘在艺术世界里。田世信的创作内容极其广泛,无论是贵州的山民系列,还是一直持续关注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女性躯干系列等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他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理解。他是一位有着强烈个性和独特风格的雕塑艺术家,今天就请跟随小编,一同去了解一下雕塑家田世信老师,并从他者的角度感受其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感受他波荡起伏、富有传奇魅力的创作生涯。

田世信1941.3.8

摄影:李儒丰

1941年3月8日出生于北京。田世信从小喜爱艺术,由于家庭条件日衰,当时只能选择考入公费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田世信在北京艺术学院预科时期学习了绘画基础,入大学后学习了雕塑专业。曾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艺术先驱的经历,为田世信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先生们当时已具有的现代创作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个人艺术创作的沉淀,60余年的艺术生涯,田世信始终坚持探求人性价值,在关注当代艺术新态与发展的同时,坚持对中国本土传统雕塑材料及其语言形式当代性的思考,研究及实践,通过雕塑的语境,探索人性与人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家。

开启艺术人生田世信与雕塑的渊源可追溯至他的家学。田世信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家风熏染,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田世信的曾祖父早年在北京从事古玩玉器行业,经营古董玉器。从附中到大学,田世信在北京艺术学院学习了8年。他兼修绘画与雕塑,西方雕塑大师如布尔代勒、麦约、亨利·摩尔质朴且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最为田世信所倾心,而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艺术名家的经历,也为田世信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田世信的艺术之路极富传奇色彩。大学毕业后,他主动选择远赴贵州开启新的艺术人生。在这里,边陲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激发了田世信的艺术灵感,他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与刻画上充满着厚实淳朴的力量。《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他作品的鲜明特色,少数民族题材是最初的人性的呐喊。“我比较热衷于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也一直在很诚实地捕捉质朴、强悍的少数民族形象。我觉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很不简单,也很钦佩他们那种苦中作乐的精神。”田世信说。

摄影:李儒丰

在多种材质中探索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雕塑材料陶、石、木、青铜、铁还是大漆,几乎所有可以做雕塑的硬制材料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每当面对不同材料的特质和美感时,他便不由自主地琢磨出某些有趣的玩意儿。“我喜欢在无形中思考有形的东西。虽然雕塑创作环境嘈杂,时常弥漫着粉尘,并伴随危险,但我不以为然,反而乐在其中,因为雕塑艺术在体积空间中能展现它特有的韵味儿。”

隋建国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想当田老师他去欧洲看博物馆和美术馆时,他一定是把那边的雕塑和绘画当那边的地方性,如法国就是法国的地方性,英国就是英国,德国就是德国的地方性,北欧就是瑞典、瑞士的地方性,他们的地方性面对的就是田老师个人的地方性,这种地方性对地方性才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对话状态。”

▲ 《感同身受》展馆现场

钟情于历史人物田世信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他尤其对历史英雄和文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向往。他雕塑的历史人物“既有还原,但不完全,既有自解,但不标新。”,使人物形象生发出博大而深刻的气度,同时展现出自我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除此之外,田世信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深深着迷,也体现在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历史名人雕像中。从《老子像》《司马迁》《屈原》等古代文人,到《谭嗣同》《秋瑾》《鲁迅》等近现代革命家,田世信用简约的东方造型法则,选取具有鲜明色彩的历史人物,表达他对这些人物的纪念和尊重,也传达了对他们精神和人生态度的认同。“纵观我所做的历史人物,是以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质中最独特的形象或气质为骨架,然后再以我对艺术的理解及表现手法加以呈现。”田世信说。

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 田世信 《花轿——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松美术馆场馆外

田世信曾说“我非常喜欢朱光潜先生说的一句话: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我觉得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无论是用什么手法,无论我是用木头、石头或是其他任何材质创作,都是想真切的表达我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人最真实思考,感受和态度。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人本身的关注是艺术的初衷,也是艺术的根本。”

他于2004年创造的木雕作品《花桥-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之一》,将传统木雕艺术与当代雕塑艺术融合,通过反复实践和革新,以当代雕塑艺术为新手段,着眼当下,贴近生活,强调东方风韵,巧妙融合传统、多民族文化等题材,成为艺术家深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这样评价他“田世信先生的艺术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是可贵的,可贵在题材、材质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贵在他在沉浸于劳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铸就了力与美、文与质的统一,正所谓:大匠之作,起于感性,持于琢磨,止于魂神,岿然如山。”

田世信的世界丰富多彩,松美术馆随着这次展览将陆续为大家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世信!

松美术馆首个雕塑展《感同身受》已经开放,小编将陆续与松粉们分享一些在展艺术家与在展雕塑作品的介绍,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引发松粉们对雕塑艺术的兴趣,并爱上中国当代雕塑。文字 | 部分摘自于网络

《感同身受》开幕式精彩问答

提问:在您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像朱耷、傅雷这样有精神气节的人物,在您的创作中对文人志士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田世信:比如说傅雷先生,我有个生活习惯,就是晚上没事儿的时候自己看看书,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历史人物的一些传记。我觉得像傅雷先生那样干净、洁净一生,直到他死都是明明白白干净利落的人,在当今中国恐怕不多。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负责的,他做学问特别严谨,像他的文稿送去都已经要印了,他发现了问题,他还要去深究这个问题,还要去修改,像这样的人当今太少了。

提问:请问田世信老师,您做这些历史上的人物有没有什么依据?朱耷形象是怎么得来的?

田世信:有照片以来的就有依据,没有照片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只不过是一些文字上面的叙述。比如像我做的司马迁,我参考了《史记》上面司马迁的形象。

朱耷是根据一个画家画的,同时也是我对他的体会。他是一个明代王室的后人,我认为他内心的纠结和对外界的警觉、对世界的看法,就是我内心里自己的一个想法。我也见过类似这样的人,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有一个唱京剧的叫做奚啸伯,他是老一代的名优,本是清华大学老师,但是此人是清朝后裔,所以他唱的戏,《白帝城》、《范进中举》,他选的这个角色,就跟他的个人经历差不多,是一种衰败的王族或者这样一种状态的人物。像八大山人朱耷也是这样一种心态下的人物,做的都像是在痉挛的那种感觉。

田世信在《感同身受》中展出作品

▲ 田世信 《王阳明》

▲ 《感同身受》展馆现场

▲ 田世信 《傅雷》

▲ 田世信 《陶渊明》

▲ 田世信 《少年才子王勃》

▲ 田世信 《朱耷小像》

▲ 田世信 《花轿——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局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