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故宫博物院看什么(三)

北宋灭亡,石鼓被从东京汴梁运往金中都。因为金人不识货,石鼓一度被丢弃再次遗失在战乱中。直到南宋时期石鼓被再次发现,以后的元、明、清三代就一直留在北京。抗战时期石鼓随故宫国宝南迁。抗战胜利后石鼓又被从重庆运往南京,中间路上也曾翻车再遇险。建国前,石鼓也曾差点被运往台湾,但最终因为体积太大,又实在太重而被留下来。

石鼓一共有十个:吾车鼓、汧殹鼓、田车鼓、銮车鼓、酃雨鼓、吴人鼓、吾水鼓、马荐鼓、而师鼓、作原鼓。被切了一半,又挖空了舂米的是作原鼓。目前为止,马荐鼓上已经找不到文字了。关于石鼓的年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认为是秦文公时的古物,郭沫若以为是秦襄公时遗物,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刻。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定石鼓刻于先秦时期,但具体年代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是秦景公时期的,也有认为是秦惠文王时期的。

游故宫珍宝馆,看明清故事(三)

这些石鼓上的文字记述了某位“秦公”銮车出行,从人如流,登原游猎、献获祭祀的种种盛况,描绘了秦国的大好河山,“秦公”有感而发,述志作诗。石鼓上的文字,确切地说,应该叫作“秦大篆”,比起李斯小篆虽不似其规整严谨,但格外透出早期文字的个性灵动之美。描摹、绘画的感觉更胜于理性。可以体会文字从蒙昧时期向理性时期转化的过程。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书法的追求目标绝不应该是技巧。秦大篆是界于金文和小篆之间的文字,不讲求笔锋、笔意,但正因为如此格外表现出文字之美,朴拙的书体是书法的本质,气势超越了后世的精巧之作。

游故宫珍宝馆,看明清故事(三)

最重要的还不在文字的形态之美,而是透过文字所感受到的秦人之慷慨奋进之状。秦国嬴姓的先祖是上古颛顼之后,舜帝时因为善于驯养鸟兽,而被“赐姓嬴氏”,这是《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后来嬴姓的子孙散落于华夏及夷狄各处。夏末桀暴虐,嬴姓的费昌去夏归商,为商汤驾车,并追随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

商王太戊之后,嬴姓辅佐有功,渐渐显贵,成为殷商的诸侯,并且在西戎保西垂立了功劳。殷商末年,嬴姓的蜚廉、恶来父子二人一个善走一个有力,是商纣王的得力将军。周武王伐纣杀了恶来。恶来虽死,其后裔子孙非子居于犬丘,善养马,后来西周孝王让非子在千河、渭河的交汇处养马,马大蕃息,孝王又赐非子姓嬴,让他以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分其土为附庸”,就是分封嬴姓的非子为周的诸侯。于是非子以秦地为城邑,开始重新奉祀嬴姓的祖先,从此号为“秦嬴”。

游故宫珍宝馆,看明清故事(三)

此后秦人诛西戎、封西垂,又因为秦襄公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而获封岐西之地。岐,指周人兴起的岐山周原,在现在的陕西宝鸡扶风、眉县一带。春秋初岐西归戎人所有,秦襄公要先驱逐戎人才能夺得岐山以西的土地。秦襄公打败了戎人,夺得了土地,从此秦襄公封爵得国。从西犬丘到西垂(礼县)到岐西,秦从此一路东进,春秋时秦穆公与晋国争霸,成为诸侯霸主,进入战国时期秦国终于成为“强秦”,直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如今记载着历史洪流中一个瞬间秦人石鼓安居于故宫博物院,铭刻的字迹给后人保留了一点历史的原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