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能一举铲除曹爽?司马懿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呢?

首先是,司马懿作为曹叡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被曹爽完全架空了。曹叡临终时,指定的辅政大臣时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曹爽是亲贵的代表,司马懿是曹魏元老勋旧的代表,两个人相互制衡,是一个平衡的局面。但曹爽很快就通过一系列手段,迫使司马懿放弃了权力,完全架空了司马懿,并迫使司马懿闭门谢客,托病不出,曹爽完全把持朝政。

其次,曹爽逼退司马懿之后,完全把持朝廷权力,重用曹氏和夏侯氏的亲贵,比如夏侯玄、何晏等人,一直在排挤曹魏的元老勋旧,司马懿是被排挤的元老们的代表,除了他,还有王凌、高柔、蒋济这些人,都是被曹爽排挤的。这就引发了曹魏的元老重臣们对曹爽的强烈不满,这是司马懿能够发动兵变的主要支持群体,没有他们的支持,司马懿也不敢发动兵变。

第三,曹爽在逼退司马懿之后,又排斥元老勋旧,完全控制了皇帝曹芳,把曹芳变成了傀儡,并且私取宫人淫乐,这是犯大忌的事。这样,曹爽就不但得罪了元老们,而且也得罪了当时的郭太后和皇帝曹芳,包括曹魏的近亲宗室,对曹爽都是非常不满的。尤其是随着皇帝日渐年长,曹爽还完全把曹芳当傀儡,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权臣,他本身的处境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班掌控曹魏政权时,曾经发生过曹芳的岳父张缉和李丰企图发动兵变,诛杀司马氏,重新夺回权力,以夏侯玄辅政的事。虽然《三国志》并未提及此事由曹芳主导,但当时曹芳已经成年,自然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发挥任何作用。这就是说,即便是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集团,曹芳也有可能自己来做这件事,毕竟他是皇帝,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效忠于他的。

司马懿为什么能一举铲除曹爽?司马懿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在这个意义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不仅是司马懿本人的政治野心使然,也是当时的政治局面使然。不仅司马懿本人对曹爽专权不满,曹魏的元老重臣和宗室以及皇帝本人、郭太后,都对曹爽是相当不满的,都希望铲除曹爽,还政于曹芳,让皇帝成为真正的皇帝。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没有朝野之间对曹爽非常普遍的不满,司马懿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个人的政治野心就贸然发动政变。

任何政权都是许多不同政治势力和集团的组合,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常态,要完全消除这种内在的利益争斗,这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能够消除原有的权力斗争,也会产生新的权力斗争,并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斗争。甚至是一些臭名昭著的奸臣、宦官集团内部,也同样会在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之后,内部开始出现利益分化和权力斗争。比如明朝的刘瑾,就是这样覆灭的。

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那么可能会对这些权势集团进行打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效力,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那么最合适的局面就是保持各个集团之间的平衡,避免一支独大,压倒其它集团,一旦其它集团被消灭了,那么接下来的对象就是直接威胁皇帝的权力和地位了。最糟糕的局面就是出现了权臣,缺乏其他权势集团的有效制衡,皇帝也无力制约,所有人都利益受损。

曹爽专权时期,皇帝年幼,完全被当成了傀儡,辅政大臣司马懿被架空,其它的权势集团都被曹爽打压。对其他权势集团来说,这就是最糟糕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其它权势集团就会提出铲除曹爽集团、尊崇皇权的要求。因为这时候皇权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只有先推翻这个敌人,才能实现其它所有集团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曹爽与其说是被司马懿铲除的,不如说是被其它所有权势集团联合起来铲除的,而司马懿只是这个反对曹爽的联盟的盟主。

司马懿为什么能一举铲除曹爽?司马懿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只是其他人在联合起来共同支持司马懿推翻曹爽的时候,没有想到最后出现的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局面,而是司马懿取代曹爽,成了新的权臣,打压其他所有的权势集团,从而出现了新的不满。比如王凌之叛就是非常典型的对司马懿的不满。在高平陵之变之前,王凌是支持司马懿铲除曹爽的,并且王凌和司马懿私交甚笃,司马懿还曾经举荐过王凌。但司马懿专权之后,王凌最后仍然选择了反叛,实际上就是因为司马懿本身也在打压他。

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张缉和李丰的政变活动,以及母丘俭和诸葛诞在淮南地区的接连叛乱,其原因也都是如此。司马懿专权之后,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相继,持续控制着曹魏的内外权力,其它权势集团要么依附于司马氏集团,要么就要被消灭,而最终的结局必然和曹操篡汉一样,司马氏篡夺曹氏的皇权,从而出现一个权力集中的皇帝。这是对其他所有权势集团来说都非常不利的格局,也是他们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的叛乱能够成功,他们会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尊奖王室,排除权臣吗?也是不太可能的,有司马懿的例子在前面,如果这些人成功,结果也会是他们取代司马氏,成为曹魏新的权臣,皇帝依然是傀儡,曹氏的皇权依然衰弱,并逐渐被取代。更何况,他们都是以军事叛乱来反抗司马懿的,在军事行动期间就会直接铲除一些权势集团,会更加有利于权力集中的过程。

这就是说,如果曹叡没有早死,或者继位的是一个已经成年的皇帝,能够在曹爽和司马懿两个集团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做好曹魏内部不同权势集团的利益诉求的平衡,那么司马懿就不用发动高平陵之变,也不会出现其他权势集团联合起来推翻曹爽的诉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曹叡的早死实际上成了曹魏皇权衰落的转折点,因为继位的是一个年幼的皇帝,而曹魏长期以来对宗室近亲的打压又让皇帝缺乏有效的支持,只能依赖于不同权势集团之间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曹魏的皇权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