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塑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东河区捏面人的杨文海(左二)几分钟就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彩人。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东河区祖传面塑艺人傅秀清制作的手工艺术面锁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单位:东河区文化馆,青山区文化馆。

东河区作为包头的老城区,民间面塑早已扎根于民众生活,是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种审美表现方式,其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雕塑”。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杨文海、王福荣、付秀清等。

☆ 剪纸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要红霞 包头剪纸传奇女子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刘静兰剪刀下的世界精彩纷呈,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包头剪纸作品分为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其中有各种形式变化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等,最具特色的是:带有“十”字符号的动物、“老鼠爬杆”、“蒙人骑骆驼、骑马扛枪”等具有地域性生活特点的剪纸作品。

近年来,以要红霞、刘静兰、王红川、邢义忠为代表的包头剪纸艺人,在国内民间艺术比赛和国际展览中,多次获奖。剪纸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装饰艺术,跟其他地方剪纸不同,包头剪纸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有别样的塞上风情。

包头民间剪纸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依然以活态的形式在民间祭祀、巫仪、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包头剪纸在国际、中国国内的剪纸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引起了中国国内外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2010年,“包头剪纸”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包头剪纸”就像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正日益向人们昭示出包头的城市内涵和文化底蕴。

☆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

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项目。保护单位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和昆区文化馆。哈布图·哈撒儿祭祀仪式及规程是蒙古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祭奠所用物品也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祭祀仪式具有传承优秀草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传统优秀文化宝库的重要作用。

☆ 茶汤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自2013年清真老茶汤被确定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每逢庙会,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吴文昌都会应当地文化部门邀请,将摊档“移师”现场。

老包头茶汤是谷子米制作,加之纯正红糖、白沙糖、芝麻、核桃仁、葵花籽仁、桂花等作料相伴,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冲好后弥香四溢、味道香甜可口,深受欢迎。

☆ 梅力更召信俗☆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郊的梅力更召,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梅力更”是蒙语的音译,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经过300多年沧海桑田,梅力更召至今仍坚持使用蒙语诵经。正是这种历经磨难的坚持,才让这笔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

蒙语诵经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宗教研究方面的重要文本,而且由于它与蒙古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密不可分,也是研究蒙古族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它融入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是研究蒙古族习俗、文学、诗词和音乐的重要资料。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用蒙语诵经的寺庙,梅力更召的存在意义,早已超越了宗教本身,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 固阳踢毽子☆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踢股子是固阳县民间办秧歌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历史久远。一般是在旺火的照燃下(据说一切魔均惧火),利用蹦高、踢飞脚这些雄健、泼辣的动作,再加上擂鼓的震天威慑,去体现魔高一尺人高一丈,显示出人的威武和雄健,以达敬神、驱邪,力保一方平安之目的。出场有鹞子翻身式、一马三箭式、童子拜佛式、旋风腿式、凤凰三点头式等七八种,式式均显示出舞者刚健的一面。

舞踢间,行进线路和舞踢套路也各异。线路有踩“8”字、滚边等,而且行进时步履矫健、快速,手臂要么是大鹏展翅翱翔状,要么是侧身拉船状,还可加进一些放七叉、八叉及扫堂腿等动作,民间称为“加旋儿”。舞踢套路有大踢四门、里外罗成、八角楼、拜天地、整衣等十多种。里外罗成走的是滚边路线,为一圆圈,体现天圆;踢四门,体现地方;而八角楼寓意八卦。谢场时有金鸡独立式、小鬼瞭哨式、猴子望月式等几种。整场舞姿雄健、泼辣、粗旷,内容丰富、内涵神秘,承载着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 二人台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走西口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挂红灯

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保护单位:土默特右旗文化馆。土默特右旗的二人台,萌芽于200多年前,形成于150多年前。二人台传统演出的曲目有120多个,二人台牌子曲曲目有90多个,经常演出的有80余个。主要传统剧目曲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水刮西包头》、《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牧牛》、《惊五更》、《八板》、《八音杭盖》、《绣荷包》、《巫山顶》、《黄鹰亮翅》等等。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白云龙、高玉正、张文华、付天才、丁月善、郭掌蛇等。


☆ 二人台牌子曲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土右旗艺人们正在演奏二人台牌子曲

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保护单位:土默特右旗文化馆。二人台牌子曲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陕北榆林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西部呼包两市之间和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两市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土默特右旗流行更为普遍。二人台牌子曲从现在有的资料统计,大约有100多首,可分为六类,一是汉语民间传统曲牌名的约三十多个,来自明、清时代的牌子曲和内地的民歌如《西江月》、《八板》、《粉红连》等;二是蒙古族民歌吸收过来的曲牌;三是来自戏曲与其它剧种特别是与晋剧有关的近20个;四是佛教、道教有关的7个,如《千声佛》、《四合四》等;五是与吹打乐曲牌有关的约7个,如《狮子岭》、《将军令》等;六是其它类包括从码头调演变的如《九九图》等。


☆ 二人台坐腔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威,是土右旗二人台坐腔第五代传人。

郭威,第一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原名郭源,出身二人台世家,祖父、父亲都是二人台艺人。建国初期,他参加了原绥远省文教厅举办的民间艺人学习会,从此投身二人台事业。他遍访名师,曾拜土右旗二人台坐腔四代传人霍龙为师,先后经二人台坐腔大师刘银威、樊六、计子玉、高金栓等指点,并得真传,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演唱风格,以唱腔纯正、跌宕多姿、乡土韵味浓郁著称,成为土右旗二人台坐腔的第五代传承人。


☆ 计氏羊皮画 ☆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计颖是内蒙古计氏羊皮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羊皮画的形成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自同治年间由计氏家族发展传承,现如今主要分布于包头地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计氏羊皮画”,选用的都是整张蒙羊皮,并且保留了羊皮的自然边缘,计氏传统绘画技法与羊皮质感的有机融合,达到了绘画艺术与羊皮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尤其对人物的面部、胸、手和脚的渲染,使肌肤表现得丰满、莹润、自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绘画艺术风格;计氏羊皮画在表现蒙古服饰绘画方面特征鲜明,这对研究内蒙古民族服饰、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1年,计氏羊皮画被列入第三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来源:包头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