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今天中午在公交车上听到坐我前面的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中午能我带去吃麦当劳吗?”他妈妈的声音透着严厉:“你瞧瞧你期末考试都考成什么样儿了!还吃什么麦当劳呀?不仅不能吃麦当劳,今年寒假你也别出去玩儿了,天天在家给我写作业!”

男孩突然就沉默了。虽然看不到孩子的脸,但我猜,孩子一定特别不高兴吧?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了他整个寒假的基调。考得不好,吃,不能选择;玩儿,也不能尽兴。这个寒假,他怕是过不好了。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比起看分数,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对分数的态度。

同为妈妈,我特别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她这么做的初衷,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够重视学习。但比起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奖惩挂钩,我更鼓励家长们关注孩子们在面对成绩时的态度。尤其是如果孩子在面对分数时,说出这样的话,家长更要重视:“妈妈,我考得不好,因为我就是个笨孩子!”

我邻居家的女儿就是这样。她妈妈说,孩子一二年级成绩都挺不错的,一直是班级前五名。但上了三年级后,孩子感觉学习的难度变大了,平常成绩有些波动,这一次期末也能感觉出来孩子有点紧张。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果然不太理想。

孩子自己挺失落的。拿到成绩单回家,父母还没说话呢,孩子上面的那句话就脱口而出了。弄得父母也挺难受的。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简单一句话,反映的却是孩子对自我的认知,负面归因限制孩子成长

如果您的孩子也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因为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内心深处直接把自己定义成“我是个差生”,“我比其他同学笨”,“我就是学不好”等,家长一定要重视——这反映的是孩子的归因思维,直接影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辅导孩子作业经验的家长可能深有体会,现在孩子的题目有些真的很有难度。不少父母把孩子的作业题放到网上,能一次答对者很少;西瓜视频每周六晚八点有一档原创观察答题秀《考不好 没关系?》,爸爸们变成小学生能考多少分,结局也每每让这些爸爸感慨不已,观众们也纷纷表示:当年学过的,全都还给老师啦!还好现在上学的不是我!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原因有很多,包括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还没有适应学习难度;学习方法还需要调整;考试策略有待优化等等。如果孩子直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自己笨,就是把事和人没有分开。

这样的限制性思维一旦形成,孩子很可能自我怀疑,不敢设立远大目标;动力不足,学习和做事情难以坚持到底,在现实和预期出现差距时,容易放弃;动不动就把自己笨自己差当成挡箭牌,久而久之,不好的结果会加深孩子的这种认知,慢慢孩子就真的相信自己是在变笨。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父母的关注与鼓励非常重要。建议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及时纠正这种错误认知:

第一, 让孩子坦然接受事实。

不能坦然接受事实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向下比:“妈妈,我们班xxx才考了六十多分,比我的还差呢!”还比如,假装不在乎:“管它多少分呢,考完就完了。考得好又怎么样呢,不过是几张破奖状,我还不稀罕呢。”而坦然接受成绩,是我知道我考得不好。我愿意面对这个事实。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她最不满意的是哪一科成绩;跟孩子一起,看看她在哪些方面丢了分;最关键的是,要听听孩子的心声。那些错误都是因为什么?哪些地方她觉得最不该做错?

家长心平气和完完整整地听孩子说完他们想说的话,不批评,不评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家长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坦然面对成绩本身。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第二,帮助孩子看到事实背后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我曾听过一个家长这样跟孩子说,学习就像骑着自行车行走在起起伏伏的路上,有时骑不动,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走一段上坡路,路程本身变困难了,而不是因为自己变差了。

我很喜欢这个比喻。相信如果家长这样去跟孩子讲,孩子一定能体会到,“我只是考试没考好而已。就好比我做了一件错事,但我本身是一个好孩子。”

如今,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也不仅仅是在学生时代。追求进步的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学习。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学习的故事。目光放长远了,孩子自然就不纠结眼前的分数了。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第三, 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具备成长性思维,自主制定改进规划。

所有的错误,都是来帮助我们进步的。鼓励孩子带着这样的心态,自己参与到寒假计划的制定中来。

比如,如果孩子英语考得最差,那么家长可以启发孩子:“你失分最多的是单词部分。所以,你觉得在这个假期我们可以怎么加强呢?”让孩子自己去想方法,比家长直接派任务,要有效的多。

家长传统思维可能是让孩子把单词抄写多遍,孩子如果有抵触,不愿意写,即使坐在那里写了,很可能也不走心,这样抄写就纯粹变成了体力劳动。而有一位家长用了这种启发式提问后,孩子自己的方案是:用便利贴把单词都贴到家里对应的实物上,而且,孩子自己提出,要多跟父母用英文对话。学英语,记单词,说英语,成了孩子自主参与的日常活动。一个假期下来,孩子坚持得很好。进步也非常明显。

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孩子面对分数的态度却事关重大,家长不能不管

家长不唯分数论,而是关注孩子对成绩的态度,本质上是在关注孩子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定义自我。

在发现孩子认知偏差时,及时引导,为的就是让孩子少走弯路,防止进入心理误区。越是要强的孩子,越容易有挫败感,越容易出现过分的自我归因。给孩子陪伴,多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把每一次犯错当成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孩子就不容易玻璃心,在挫折中更好成长。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育有一儿一女,用真实的养育经验和走心的育儿思考,助力您轻松育儿。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

欢迎您关注我,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