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年轻的秦始皇指挥秦军,耗时十年,横扫六国。

之后大将蒙恬率领秦师北击匈奴,勾连各国城垣铸就举世瞩目的秦长城。

强大的秦军威震天下,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那么,秦军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悍?促使它超越关内六国的秘密是什么呢?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发掘,越来越多的秦军制式武器出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这些穿越两千年依旧闪烁着寒光的利器,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提升秦军战斗力的终极秘密。

终极秘密之一:技术更新

根据秦陵出土的弩箭来看,秦军弩箭与其他六国形制不同,六国的箭镞采用的是传统箭头,箭头开有血槽,边缘较薄,质量轻,这就使得破甲能力较差。

而秦军对此进行了技术改进,他们采用的是三棱锥型,质量甚至达100克的箭头,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沉重的箭头自身就会形成巨大冲击力,凭着三棱锋刃的切割力,轻易就能够穿过铠甲,射透人体。

战国后期,关内六国步兵武卒各有所长,但他们遇到的却是远距离杀伤力极强的秦重弩营。

秦弩是冷兵器时代远程攻击武器中的佼佼者,最大射程可达600米左右。

秦军的蹶张重弩需脚踏手拉,以全身之力上弦,虽然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

重弩的射程极远,300米以外可轻松杀敌,而这个距离对于奔袭的步兵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秦弩在制作上投入大量新技术,发射瞄准装置用青铜精密铸造,加长弩臂达到60厘米,弩弓长度达到1.5米。

后期的秦弩制作中,更是创造性地用金属加固弩臂,以达到更大的承受强度,形成张力更强,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劲弩。

终极秘密之二:战法精良

秦军打仗时讲究排兵布阵,“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在大战中,秦弩兵会达到数万之众,横成三列,每人左右间距约1.5米,这个距离是为了前排弩兵射击完毕,拉弦装箭时,后面两排的弩兵能够快速上前,开始下一轮射击。

数万弩兵一刻钟内连续射击,可以射出近百万只重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百万只箭遮天蔽日的壮观场面)

秦弩部队在射击时有严格要求,当敌军进入500米射程内,弩兵即开始向斜上方做抛物射,形成抛物线般的箭雨,从上而下打击敌军。

当敌军接近300米时,秦军开始精确瞄准射击,凭借着硬弩上的望山瞄准,做直线射击,这种远距离武器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一番箭雨可令数万敌军丢掉性命。

为了防止零星骑兵,车兵侥幸通过箭雨打击,冲进重弩方阵,利用战马的冲撞力和武器,攻击不擅长近战的弩兵。

秦军专门在弩兵编制中设有长戈兵,以备近距离防御格斗之用。

终极秘密之三:责任到人

无论是秦军的硬弩,长戈或是战剑,武器都采用青铜材质进行精细加工,秦军武器全部由国家统一督造,在形制上与六国有所不同。

为了增强杀伤力,秦军武器都采取了加长加固制作,并严格制式标准,保持完全一致。

秦国制造武器的最高督察长官是丞相,由统领百官的丞相主抓武器质量,可想而知,秦国对武器质量的重视程度。

为了保证每件武器都达到标准,秦国规定,所有兵器都必须刻上相关制造者名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从秦简《工律》中可看到,“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也就是说,同一类型的产品,其规格必须完全一致,不得有出入。

在陕西兵马俑坑出土的上万件青铜兵器中,每件兵器上都刻有各级管理者和制作者的姓名,且兵器工艺的精准度误差仅为0.8至0.02毫米,令人叹为观止。

见微知著,秦国横扫关内六国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正是凭借创新的技术,务实的战法和高效的制度,凭借着秦人踏实隐忍和严谨守规的品性,才结束了二百余年战国割据,开启了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新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