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坤鹏论认为,信任是企业这个由人组成的合作团队中的关键。所以,坤鹏论建议你,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赞美CEO的文章,人就是个口不应心的动物,自己越缺什么,就会越拼命给自己涂脂抹粉。

寻找一个傻瓜都能管理的公司,因为或迟或早,某个傻瓜会成为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彼得·林奇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一、谁也别说谁,都是割韭菜的货

上周一顿巴菲特20周年慈善午餐让中国的精英大V们有点焦虑,因为它居然、居然、居然被个币圈“大骗子”、“币圈贾跃亭”——孙宇晨花456.7888万美元给拍去了。

一众大V在搜狗CEO王小川的带领下,在朋友圈和微博中对孙宇晨施展开了群嘲讽技。

但是,细细想来,就如坤鹏论之前所说,所有金融交易的都是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画饼、讲故事,不管是炒币还是炒股。

但是,金融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有着庞氏骗局属性,本质上都是在玩财富搬家的游戏——击鼓传花,没有创造,只有转移,都是少数人割大多数人的韭菜。

人生在世,只要站不到最顶端,皆韭菜,生来就是被割的,只不过,韭菜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高的、贵的先割别人,再被割,多少还能留些韭菜沫,低的、贱的会被割到就剩个根,让你苟延残喘,不息不死就好。

所以,但凡有钱人谁也没有资格说自己道德高尚,因为你的财富也是割韭菜割来的,否则撑死了也就是个赚死工资的中产韭菜而已。

恰如有人发问道:“股市何尝不是一个骗局?小米、美团等上市就破发的公司,何尝不是割韭菜的行为?”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为何一个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人拍了巴菲特的午餐,就能让自己如此愤愤不平呢?

坤鹏论认为,这事道德的成分其实并不多,反而是忌妒在其中兴风作浪。

人这一辈子,“为什么不是我?”这个扪心自问是不是常常会跳出来,让我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忌妒别人。

亚里士多德说:“忌妒就是看到他人幸运时的痛楚。”

人是社会动物,人总是在比较中评价自己的地位。

所以,亚里士多德还说:“我们忌妒那些与我们时代、地理位置、年龄或名声相仿的人。”

与我们地位相当的人越是容易引起我们的忌妒心理。

金融史家金德尔伯格在《疯狂、惊恐 和崩溃》中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身边的朋友富有更让自己痛苦的了。”

研究表明,我们快乐的程度与自己在同类人群中所处的地位息息相关。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阿瑟·叔本华说:“霍布斯说的没错,所有精神的快乐都源于能在对比中占据优势。”

罗素说,忌妒是带来痛苦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别人的成功是否实至名归对我们影响甚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避免他人忌妒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至名归。”

而孙宇晨不断被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财富暴发得太猛、也太快。

想想看,比特币9年涨了68万倍,对习惯于传统割韭菜、几年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的大V来说,这太太太不实至名归了!

你我皆凡人,忌妒免不了,但知道自己有这样天生的陋习后,起码在忌妒之心噌噌冒火时,你可以提醒自己:Ta和我有何关系!

有句鸡汤说得好,“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网上吹牛逼的人太多了!”

其实,真正的幸福从来不会晒,越缺什么才越爱显摆什么,你忌妒着别人,同样,别人也在忌妒着你。

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马奎斯·德·孔多塞所说:“不用跟他人攀比,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吧。”

如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人的表现好坏与你又有何干?

是人就会忌妒,这是人之天性,关键在于能不能控制住它,能不能反人性。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二、选股选对人 CEO的吸引力法则

投资是反人性才能赢,其实做企业何尝不也是在和人性斗争!

特别是企业的CEO和高管们,他们在公司这个以人为本的组织中,深刻地关系到了企业的成败和兴衰。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品质恶劣,根本不具备值得自己敬佩的优良品质,无论他们的企业发展前景多么诱人,长期投资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坤鹏论认为,治国,关键在选人;治公司,关键在选人;选股,关键也在选人。

之前,坤鹏论聊过“选股归根结底是选人,人选错了股也错了”,最近在思考中对这个理念又有了新的深刻认识,今天就再聊聊选人为什么关键。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具有吸引力,但更多是被人吸引,在吸引的同时,还会伴有强大的同化效应,所以,孟母会三迁“择邻处”,古人会告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坤鹏论总结下来称其为吸引力法则,只是由人构成的组织,都会深受其影响。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每个人的人性存在千差万别,但人们无疑都向往美好,即使内心再丑陋的人也会对品德高尚的人致敬。

除非是精神变态,不管一个人如何品德低下,他犯了错做了亏心事也会内疚缠身,心情多多少少受影响,同样,如果他做了一件好事,心中一样也会多少产生美好的感受。

古人说的好,疑心生暗鬼,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这里的鬼,其实就是心鬼——愧疚、难受、自责……

所以,人都是向善的。

反思一下,你喜欢什么的人?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会集中于:为人正直,真诚,品德高尚。

这样的人因为能够做到为人处事无愧于心,他们往往也会幸福快乐,其人生品质会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美好的人自然会吸引着同样美好的人,结果就是好上加好。

做企业也是一样道理,为什么企业高管要”德才兼备,德为先“,就是因为企业是人的组织,要想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精英,不自带德之五彩光环,谁愿意向你靠拢?!

特别是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管理的先进性还很低,更多靠人治,而不是制度……

芒格说 :“实际上很简单 :诚实、能干、经验和忠诚。这是企业能够成功运行的必要因素。”

而巴菲特直接按照“我要选择的管理人是我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那种人。”

他定的标准是:

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品德高尚的人不自私自利,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所表现出来的一大优点就是信任。

坤鹏论认为,信任是企业这个由人组成的合作团队中的关键。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因为人类第一天性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别人的信任也会获得我们的信任,这样才能团结到一起,合作才会发挥作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

信任真的能够带来超高的效率。

查理·芒格说 :“好的品行意味着高效率。如果信任别人,则你的系统设置地更为简单。所以好品行会带来巨大的效率,而坏的品行则相反。”

阿里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板凳深度最深的,马云似乎从来不担心没有大将可用。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马云的信任。

16年前,马云在接受第一财经《财富人生》专访时,被问到“为什么坐在这个位置的是你?”

他回答道:“永远相信下面的人比你强,今天我的工作就是水泥,负责把人才‘粘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创业的十八罗汉绝大部分不离不弃,身家不菲后,依然勤勤恳恳,继续奋斗。

这就是为什么财务出身的张勇可以跨界做业务,并成为接班人,公司前台的童文红最终成为菜鸟网络首席运营官……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诚然,德的首要条件就是诚实,马克·吐温曾说:“说谎的人总会不断为自己圆谎。”

我们常说,投资是一件和风险博弈的游戏,做企业何尝不是!

特别是做到了上市公司这样的阶段,防控风险更是重中之重,而企业最大的风险永远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内部,有经验的企业家都明白,企业越大胆越小,而品德过关的人往往胆都不那么大,他们不敢瞎忽悠,不敢造假,更愿意用真面目见人。

而相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谎言和造假。

不诚实的企业CEO和高管,他们必然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造假,但假的永远真不了,“谎言重复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最终,一个企业终究会因一个谎言窟窿,而变得千疮百孔。

所有虚高的、造假的一切,终将回归。

这就是统计学研究出来的人生大道理——回归平均值。

当然,我们能够识破谎言吗?很难!研究表明,一般人,甚至是专业人士,识别谎言的能力非常有限。

人类就不是天生的怀疑论者,因为做到相信别人很容易,怀疑很难,它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努力,而人类的思考偏偏大部分时间靠下意识的“系统1”来当班,它感性而轻信。

坤鹏论曾介绍过,中国不少上市公司从上市阶段就开始造假,上了市继续造假,连续多年坚持不懈地造假,造假花样百出,创意无限,有人给总结了一下,高达13种!

有人说,防造假,看财报。

但是,财务造假早已成为系列套路,让数字好看些是会计专家的原动力,尽管大家都希望企业要整顿并标准化公司会计系统,但掌控企业者,常有机会调整数字,使其展现最佳成效。

所以,巴菲特才要寻找诚实的经理人,他要投资的公司,是那些经理人不会老是玩数学游戏的公司。

投资者看财报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如果财报中的漏洞能让菜鸟看出来,那些著名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都去自杀好了。

话说北京有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帮着山东一家上市公司利润造假2370%,而且人家专业会计造假就造全套,银行和企业往来的询证函都是伪造的,而且假账在中国银行、广发银行面前过关斩将。

有人说,我和上市公司的CEO、高管隔着十万八千里,如何真正了解他们的品德?

坤鹏论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点考察。

坤鹏论:从巴菲特一顿午餐说起 选股的CEO吸引力法则

第一,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券商从业人员的能力圈就是券商股,钢铁行业的员工比其他人更了解自身行业的温度,这些远比精修过的财务报告、研究报告有实际价值的多。

所以,你要确定一下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熟知和擅长的领域投资,起码你可以了解到更多外人所不知的信息,了解某企业的高管团队也要更精准。

彼得·林奇曾表示,你的投资才能不是来源于华尔街的专家,你本身就具有这种才能,如果你运用你的才能,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你就能超过专家。

即使是巴菲特、索罗斯,他们也不会随意乱闯,跨界投资,不懂不投,是他们投资哲学中的重要组成。

第二,看公司团队的稳定性。

根据坤鹏论总结的吸引力法则,好的CEO总能让手下的人才士为知己者死,公司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CEO的德行试金石。

当然,也不能排斥蛇鼠一窝、一丘之貉的可能, 虽然,这种情况挺罕见的,因为私德很差的人很难与人合作,都顾着自己,最后必然因利益而争斗不休。

不过为了避免万分之一的可能,参照着公司多年以来的品牌和业绩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公司团队稳定,这一步骤也不要略过。

要相信,人的名,树的影儿,纸永远包不住火,出来混的,终究是要还的,日久见人心。

这里坤鹏论提供一个分析企业质量的技巧,大道至简,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许无法分辨企业的价值,但哪家企业好,哪家企业不好,还是有口皆碑的。

曾经有人做过测试,又是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逐个研究,又是搞排名分析,结果前几名和最后几名,结论和大众的观点差不多,甚至如果答案不一致,往往可能是研究者出了错。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

这时候,肯定会有老铁说,有口皆碑的名企大多被挖掘光了,怎么破?

你也太小瞧咱们国内企业的容量了,啥叫名企都挖掘光了?其实每年牛市时,都会上市几家老牌名企,尽管也会被短期炒作,但大多也有凉凉的时候,恰恰这就给了你上车的好机会。

这时,坤鹏论不禁想起了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在大众的全面审视眼光面前,个人的能力反而显得微不足道,要相信口碑,相信历史。

第三,优选低调实干者。

坤鹏论一直认为,凡是公司CEO是网红的都要小心,公司生产的是产品和服务,不是CEO。

如果CEO出镜频率比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还高,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CEO爱出风头高过爱自己的公司,二是产品和服务不灵,只能靠CEO引流。

所以,坤鹏论建议你,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赞美CEO的文章,人就是个口不应心的动物,自己越缺什么,就会越拼命给自己涂脂抹粉。

国外有研究证明,公司成功和CEO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最高值可能高达30%,但相对更成功的公司有50%的概率是处在人们认为较弱的CEO的领导之下。

但是,在大多数经济书籍的作者看来,一位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的CEO是不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即使这家公司运行良好,人们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印象。

而那些被热捧的商界领袖的真实表现,一般而言也就仅比凭运气强那么一点。

聊到这里,坤鹏论不禁想起了移动互联网这一代的创业者,这几年,个个创业不成,但网红当得够够的,总结下来,他们似赌徒胜过似CEO。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本来风险投资就是一场赌博,钱太多,赌更浓。

前些年,货币超发,大量的钱涌入创投,简直就把创业圈搞成了一个大赌场。

既然是赌博,那绝对是奔着快速赚钱去的!

什么O2O、什么共享经济……其实都是给赌博披上的外衣,或者就是赌场中的不同游戏而已。

快速套现才是大部分风投的根本诉求。

既然是赌博,下场的不是赌徒怎么能行,怎么打配合,怎么演戏,怎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你要从小做大,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上五六七八年?

乖乖,黄花菜都凉了,投资人大爷输的起,等不起。

所以,这一代被选中的创业者,大部分都具有赌徒潜质:

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

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

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而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是赌徒,而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优秀的人才如走马灯般来了又去,因为他们表面貌似很有吸引力,但真正合作起来,却让人越来越灰心丧气。

所以这一波创业的暂时成功率不到2%,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送你一句话,要想活出超高品质的一辈子,坤鹏论建议,道德品质的修炼必不可少!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