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将列举部分网友喜欢的电影以及他们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不知道下面将要提到的几部电影里有没有你们所喜欢的呢?

「敦刻尔克」

”我们只是逃命回来。“

”这就够了。“

敦刻尔克是一部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的战争片,大多数的战争片都是极力渲染宏大战争双方的战斗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呼吁和平,而敦刻尔克作为少数全片基本没有正面战斗的电影(甚至德军都少见)是从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小人物开始最终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电影并没有长段的战争镜头甚至表现得有些安静,同时还有士兵之间为了活下去而暴露出丑恶的一面,这反而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让人深思。

电影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撤退会令人不齿,但是这次撤退却保留了许多日后战胜法西斯的力量,撤退中的每个人都是英雄。——@ELSIE

「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光辉了。“

想安利《肖申克的救赎》给大家。其实电影无非是讲了安迪花费20年从肖申克监狱逃脱的过程,但整部电影贯穿着的自由的灵魂以及对生活的希望或许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安迪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于是,安迪用了二十年,几瓶啤酒,一首音乐,众多书籍,终于唤起了瑞德等人的人性良知和对自由的渴望。当安迪逃出肖申克的那一刻,当瑞德走出肖申克的那一刻,他们也终于完成了自我救赎。或许,肖申克的救赎的含义就在于,永远保持信仰与希望。

而这种精神和希望,也正是我想推荐的理由。——@LS

「前目的地」

”You are the best thing that’s ever happened to me.I miss you dreadfully."

《前目的地》这是一部来自于澳大利亚的经典科幻穿越剧,剧本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你们这些还魂尸》。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哲学命题自出现的那一天起,便被无数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反复的讨论。然而结果就像这三句话一样,只是无休止的轮回。

该电影用开篇回忆做插叙,随后缓缓铺开的剧情,用男主(或者是说女主)其无休止的生命轮回,揭示了“往着不可谏”的真理。

然而往事早已经过去,随意的改变必将指向一个不同的现在,过去哪怕零点一毫秒的改变,必将随蝴蝶效应,造就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那么这所谓的修正,是否也是一种不应该发生的过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即已成过去,而未来才能从当下创生。

——@Z Nein

「禁闭岛」

“哪种情况更糟一些?

当一只活着的野兽呢?

还是死去的好人?”

炒鸡喜欢《禁闭岛》这部影片,莱昂纳多的演技在里面也可圈可点,给我们小李子疯狂打call。小伙伴们有喜欢情节紧张,剧情内容环环相扣,结局反转的电影的,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烧脑的影片。只有看到最后才让人恍然大悟,但是回想起来,却又不是真真正正理解了电影。

只有当你带着疑问重新欣赏一遍的时候,才能百分之八九十地理解电影内容,不愧是烧脑神作,剧情少了哪一分哪一秒都将使这部电影不完整,希望今后我还能多看到这样的影片!

——@AmberLulu_

「楚门的世界」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a,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很老但很经典的电影。主人公楚门从出生起就被置于镜头之下,他的一切都是透明的,甚至可以说是受“监视”的。

毫无疑问,楚门是可怜的。他的人生轨迹被人操控,他从未离开过桃花镇,父亲在他儿时离开了他,他甚至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可从另一方面来看,楚门又是幸运的。他在万众瞩目中出生,也在万众瞩目中长大。他从未感受到过生活的残酷,因此他开朗、热情而单纯。可以说楚门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影片的结尾,楚门走出了摄影棚,可走出摄影棚的楚门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不知道。可我们呢,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置身于一个“楚门的世界”?因为太过关注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做自己?电影里的楚门在最后终于走出了摄影棚,终于可以真正的”做自己“。

而我们呢?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走出自己的”摄影棚“?

——@面包

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你们喜欢的电影?你们喜欢的电影又是什么呢?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