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似乎对俄罗斯间谍有种“情结”,具体表现在喜欢到处指认嫌疑人,比如前两天说唱歌手Kanye West还因为这事上了新闻:

你是间谍,因为总统大选的时候你刚好在莫斯科!

美国人民真是非常严格。

这股热情也十分打动我,因此当看到美帝拍了俄罗斯间谍的电影时,真是内心雀跃。

推荐大家都来欣赏下詹妮弗·劳伦斯的新片《红雀》

“红雀”是克格勃色情间谍的代号,听起来确实比另一个知名的间谍“黑寡妇”少了几分凶悍感。

这部电影也没有让人失望,我们能直观看到一件事:美国人释放了对俄罗斯间谍的无限畅想。

一、俄罗斯女间谍,会跳芭蕾舞是必须的。

黑寡妇自小受训,也要硬给她人工植入一段芭蕾舞学习的记忆。大表姐饰演的多米尼卡·叶戈罗娃没有这么先进的科技,自己勤勤恳恳成为剧院台柱子。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男友兼搭档为了顺利出轨,一脚把她的腿踹成S形,从此告别舞台。

为了病弱老母亲的生活,跟着叔叔走上了间谍不归路。

这件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好好交五险一金。

二、被视为“战斗种族”的国家,必然有着严肃的集体主义。

女间谍,最大的武器可不就是自己。

所以让你利用身体你就得大大方方的,为国献身无限光荣。

没有用的人,可是会被杀掉的哟。

电影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种训练过程,最后多米尼卡下了一个结论:

三、你们敌方的酷刑真是花样百出,没有人性!

为了逼供,可以对自己人采用这些措施:直接揍是基本环节。

脱光用冰水砸是进阶。

终极手段是心理暗示。观看枪杀小视频,让你知道等会儿你身上要发生什么。

不过俄罗斯人在敌对势力身上用的方法好像更刺激。

不清楚用途的全套工具,冷冰冰。

最高级的是这个“剥皮机”,一次剥一点,花几个小时刮下皮肤,疼晕过去就注射兴奋剂保持清醒。

晶莹剔透,刀工精湛。

四、致命一击:价值优越感。

我们美帝是美好、光明、令人向往的,你们不过是在给自己的人强制洗脑,最终胜利会倒向我们。

主旋律教育作为铺垫。

结果多米尼卡才出去执行任务,就投向了美国。爱国教育真是脆弱。

原因大概是她看上了对方的小伙砸内特·纳什?

剩下的沙发play.avi在这里就不放了,你们自己去看。

我又仔细找了下原因,大概除了感情因素,是被美国人传达的“个人价值主义”感化了。

人物塑造上也秉承了这种价值观,显得脸谱化。

我方是善良的,我们的好员工内特·纳什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事可以故意放枪引开追踪者的注意力。

而你方人员当了双面间谍,还出卖自己的同志。

出卖了谁是本片的最大看点,有素质的我就不剧透了。

总之靠着智慧,在变节与假装变节之间不停反转的女主升职加薪成为高层领导。

以上四点,就是美国人在遐想下讲出的间谍故事。

或许要再加一点:俄罗斯人连俄语都不说。

不能说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但如此组合确实很像一个主旋律电影。展现对方的水深火热不是问题,只是叛变的线索铺垫显然不够。

当然《红雀》也不是没有看点,毫不克制的惊悚氛围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一切都那么血淋淋又直接,比如上面例举过的酷刑,的确带来真实的恐惧感。

杀人后的血液滴在身上,隔着屏幕都感受到温度。

间谍职业的残酷有传递出来。

看完《红雀》,很多人开始对比《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虽然两部电影都在不紧不慢叙事,而后者显然更聪明,一开始就抛出了“谁是卧底”的游戏,观众自然也跟着推理。

《红雀》本来也做出了悬疑氛围,美国打入俄罗斯的间谍是谁,多米尼卡怎样成长,都是可以好好说的点。

只是越走越偏,最后变成等待着大表姐什么时候脱。这并不是最大的尺度👇

靠着最后的线索解密玩了一把刺激,但整体印象已经没法扭转了,活生生变成了“美国色戒”。

一部电影就让人记住这些,你又不是五十度灰化肥会挥发。

其实我不想你们抱着观赏尺度的心态去看,但这个记忆点真的强烈,那就为了大表姐这么拼,多给个一星半星好了。

总之看完《红雀》,干脆期待一下《黑寡妇》的单人电影吧,至少肯定有精彩的动作戏,还不需要用智商来考核剧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