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星螳螂拳的“七星”之说,是根据拳法中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构成拳势,其形与北斗七星类似,故名“七星势”,很多人以“形”去解之,认为这个七星的形是关键,这就是误会了,这个的真义是其招式相连,式式紧扣形成七势连拳。孙子兵法提出战争的关键也是“势”的认知,因为要在结果出现之前进行判断,才能占据先机主动,如果在结果之后则会陷入被动,必然会败。

文:高天晨

我们欣赏经典的书法作品,其在美学上能够成立,是因为“形生势成”。即作品既展现了笔墨造型在空间上的展开(形),也记录了书写在时间上的动作(势)。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展现造型,更关键是记录了书写过程。书法作品是时间和空间的记录,即形生势成。

书法临帖,目的并非“以形追形”,而是通过“形”而寻其“势”,进而“因势生形”。最后生的这个“形”,是经典经过自己而产生的出口,那个新的“形”体现的“势”是自己理解古人程度的体现。若再加以自身理解,则会成为自己的创建。

“因势生形”进而又会产生新的“势”,这就是自己创新部分了。创新,形只是载体,真正的创新,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势。所以,临帖,是为求势,不为求形,形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书法,绘画、武术,音乐,莫不如是。

妙在得势:书法的动态生命之美(二)

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这段话即说出了取势的关键所在,“花之四面”和“竹之真形”都是取形之法,而山水是要用身体去感知、远观近看而取其生命力。从动态生命力的角度而言,这三种“意、势、质”都属于“势”的概念范畴。

同理,崔瑗的《草书势》说: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妙在得势:书法的动态生命之美(二)

所有草书所体现的意象,都是对自然之势的体会和选取,这个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过程和环节。而在兵法中,势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 势篇》:“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提出战争的关键也是“势”的认知,因为要在结果出现之前进行判断,才能占据先机主动,如果在结果之后则会陷入被动,必然会败。势是对原理的高度认知,进而可以分析出其下一步的落点,而不能以原理的实际落点来作为判断,那都是滞后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势”的问题,而不是“招”的问题。书法的关键不是字形,而是字势,书法来说,学的不是结果,而是如何写的过程。

妙在得势:书法的动态生命之美(二)

在武术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看武术过招,都以为是招数的博弈,其实不然。招数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拳势。很多武术的讲解中,都是讲解者让对方“一拳打来”而他去破解,这里的问题是,对方是“伸”过来的拳,没有进攻的任何趋势,这其实是“喂手”,是假的。

送给你的,你当然可以解决,对方明确告知了你最需要你来判断的“势”,你当然容易“破解”。而如果对方充满攻击趋势的一拳来了,你是否还能迅速判断其“势”而破解,这才是本事。所以,很多武术家只能破解空间层面的招式,却无法解决时间层面的“势”的判断。这也是很多人对武术的误解。

妙在得势:书法的动态生命之美(二)

七星螳螂拳的“七星”之说,是根据拳法中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构成拳势,其形与北斗七星类似,故名“七星势”,很多人以“形”去解之,认为这个七星的形是关键,这就是误会了,这个的真义是其招式相连,式式紧扣形成七势连拳。

妙在得势:书法的动态生命之美(二)

动态的静态形式,是很容易误解为纯粹的静态。因为视觉上是一样的,而这些艺术不仅仅是视觉的,背后的动态是要身心去体会。

相关文章